更多

    用行動表達親情

    十五歲的 B 同學是家中獨子,家境不俗,成績優異!只是十二歲那年,父母分開了,父親搬回爺爺嫲嫲家中居住,他便與母親相依為命!自此 B 同學變得沈默寡言,放學回家後,便關在房間裡,避免與母親說話。

    B 同學的學業成績不俗,他與同學相處也不錯,老師也察覺不出異樣。母親很無奈,用盡方法與他溝通,B 同學都無動於衷。每天早上,母親都預備豐富的早餐,但他拒絕進食; 晚上他不與母親一同晚膳,等待母親睡覺後,偷偷地在廚房獨自進食。父親離開了後,他拒絕再見他,更加不與母親一同外出。如是者過了三年,母親苦無辦法,只好安排他見醫生作評估。B 同學十分樂意分享學校的事情,也喜歡討論將來的升學計劃,但討論父母親的時候,便沈默不語。他的問題只是拒絕與父母親溝通。

    沈默的抗議

    父母分開其實只是導火線,B 同學從小都感受不到愛。父親早出晚歸,假期也不休息,拼命賺錢,照顧兒子的責任全部交給了母親。母親也是忙於工作,回家後便督促兒子完成作業,假日也要安排各項的訓練和學習,完全缺乏親子活動,更加缺乏溝通。長假期的日子,一家人也會出外旅遊,但 B 同學也不享受,只是伴隨父母遊玩。父母最關心的事情,便是入讀最好的學校,準備將來到英國升學。父母並沒有了解兒子的興趣,為他安排了一切生活所需和升學計劃。B 同學的「沈默」是無聲的抗議,對父母的不滿。他的內心充滿怨恨,並不容易解決。

    五項方式表達愛

    現今歐美各地的親子關係,也有十分緊張的情況,起因大多是彼此缺乏愛的溝通。美國 Dr Gary Chapman 於 1995 年出版「Five Language of Love」,至今超過一千萬本, 翻譯了多達 49 種語言,他提出五項「愛的語言」,
    (1)「有質素的相處」,時間不在乎長短,最重要是用心相處;
    (2)「為對方服務」,當家人有需要的時候,一杯水、一張紙巾已經感受到對方的關心;
    (3)「正面的鼓勵」,當孩子遇到挫折,一句窩心的說話 「唔緊要,再努力,一定得」,已勝過千言萬語,孩子的努力更加需要肯定的話語「真叻仔」、「我以你為榮」;
    (4)「送上小禮物」, 花一點心思製作小禮物,勝過價值不斐的玩具;
    (5)「身體接觸」,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愛,每一名小孩都喜歡父母擁抱,長大後也需要拍一下膊頭、give me five 作鼓勵。
    最需要接受治療是 B 同學的父母,父親已經有自己的家庭,希望他明白關心子女及家人。母親經過幾星期的輔導,用愛的語言和行動,讓 B 同學明白母親一直愛他。學校老師和社工也協助解開 B 同學的心結,B 同學開始接受母親觀賞他的比賽,也與母親一同用膳,希望繼續改善彼此的關係。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