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經常提倡「智慧城市」,藉此希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不過政府都換過了幾屆,但所謂的「智慧城市」,暫時仍然只在紙上談兵階段。政府早前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就運輸、生活、環境,政府、經濟、人才教育等六大範疇,提出超過 40 項建議,是近年最詳細的一份「智慧城市」顧問報告,政府希望具體的發展藍圖可以在明年第三季落實公布。
隨時落後 20 年
究竟這一類所謂的研究,政府還要做多久?沒有研究報告政府就不懂得推動智慧城市?事實上,政府在 2013 年和 2015 年,都有做過「智慧城市」的發展報告,幾乎每隔兩年,就有新一份顧問報告出爐。問題是,哪一些可以落實推動?發展智能城市,相比鄰近的亞洲國家,香港其實是相當相當之落後,無論是交通、生活、政府服務等,鄰近城市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早已經有不少智慧城市的案例。但香港,除了是 20 年前有過八達通,20 年後,也是那張八達通。
外地智慧城市的例子當中,最叫我們印象深刻,一定是實時公共交通資訊,除了巴士站上可以看到要多久時間會有班次之外。在日本,我們也可透過一個手機 App,就可以點對點計算出轉乘路線,當中更有不同組合,例如是車費最少、時間最短,又或者是轉乘次數最少,使不同乘客可以按自己需要選擇。更重要的是,不同公共交通機構提供的車務資訊是公開的,我們只需要一個由第三方軟件開發者提供的 App 便可,設計相當人性化。坦白說,日本人也少用公共交通機構提供的官方 App,因為不方便,一些第三方 App 甚至可以向用戶收取年費,也有大量客人光顧。
反觀香港,現時雖然也有第三方 App 想打入本地市場,不過在分享實時乘車資訊上,公共交通機構的態度卻相當冷淡,寧願用戶使用官方 App。結果,手機裡本來可以一個 App 做到的工作,現在就變成四、五個 App,而且無法做到跨網絡轉乘查詢。香港政府運輸署雖然都有「香港乘車易」App,但用過的人都同意,這個 App 反應慢,輸入資料又煩,而且又沒有實時時間表,很是失敗。
顧問報告提到不少在香港算是新的智慧城市服務,其中一項是共享汽車,好多私家車主都只是「Sunday Driver」,平日車子沒人用,很是浪費。報告建議平日可租與其他人使用,但事實上要執行起來,就算有管理公司提供中介服務,汽車的保險、意外的責任問題,全部都涉及法例的修改。這樣要一改,可能又要上好幾年時間,而且成效無人預知,因為如此有機會增加平日繁忙地區的私家車流量。如果香港連 Uber 共乘概念也容不下,這種只是不包司機的共享汽車概念,可能最後都會因為影響某些人眼前的利益而被反對。
商場經驗成借鏡
香港要成為「智慧城市」,不能再單純的講,講可以講好多年,但科技發展不等人,講完要做的時候,那些科技可能已成了明日黃花。個人倒很衷心讚賞一些私人財團的眼光,改裝和翻新旗下的商場,雖然好多人認為新商場設計一式一樣,缺乏特色。但一些商場在翻新的同時,嘗試引入智慧功能,例如是智能停車場,用戶開車進入停車場後,可以看到哪個位置有空位,同時又可以用商場 App 紀錄停車位置。
另一項有用的是智能取票系統,一個手機 App 就可以登記多家食肆,有位前會有通知。客人當然就不用站在食肆門前呆等,可以趁有時間逛一下其他商店。這樣的商場 App,比好多單純提供宣傳廣告的手機 App 實用。最憎就是那些一定要用手機 App 儲分換獎賞的商場,還要排隊用人手登記入分,還要打開 App 掃 QR Code,為的可能只是儲分換小禮物,實在煩人。以上例子,說明無論是政府或私人機構,都可以推動智慧城市,但能否成功,似乎又沒有人可以出來提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