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敬學校於本學年推動 STEM 科學實驗課堂,小記參觀當日既參與節實驗課堂外,更獲得莊聖謙校長分享學校對 STEM 的教育方針,以及討論香港教育可改善的地方,實在獲益良多。今期與大家分享當日所聞。
參觀了多間學校各類型 STEM 課堂,無論是動手砌機械人、程式編碼,甚至是今次的科學實驗,不難發現有一個共同元素,就是所有學校的學生學習氣氛大多十分活躍。部分課堂設計得宜的話,甚至有置身公園的感覺。在公園裡,家長從不需要命令、要求孩子玩樂,而孩子也自有一套活動模式,而且當中毋需評分,但學生能自行學會社交、手腳協調等各種技巧。不過,此類型的活動並沒有學習主題,難有學校內的學習效果。然而細心的教育人士知道,兒童天性有強烈的好奇心,兼且愛活動,因此發展出各類型的學習活動,科學課堂尤其適合。
從實驗學習態度
今次採訪的是佛教慈敬學校,走入六年級的常識課堂,當天學習的實驗是鐘擺與平衡。該課堂由鄺志良助理校長、樊永業主任及李澤茵主任,三人共同授課。當日由鄺助校主講,他先換醒學生科學實驗的三大要領,模式大概是由老師發問,學生們以討論方式回答,過程着重是預測、評估和解釋。隨著會重覆數個實驗,步驟大概是老師們先講解課堂活動,然後由學生自行實驗,最後就是從討論中解釋。
[row][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row]
以該課堂為例,由淺入深,活動有數個,如前所述。老師先播放一段影片,隨後派發給予學生單支的泥膠及蘿蔔,讓學生自行設計鐘擺,課堂氣氛隨即變得熱鬧,老師給予約數分鐘後,再率領同學進行講解。瞭解了基本要點後,就開始改變科學元素,延伸至更多日常生活原理,同學們能用相同道具,砌出三種胡蘿蔔小人的形態,小記在一旁靜心觀看。同學各自砌出胡蘿蔔小人物後,也會各自進行實驗,例如將泥膠小人放在桌上、筆桿等,緊接老師會指出重心的不一樣,如在單線上走動時,那種情況最易取得平衡?(當日小記心裡的答案是猜錯,順導上了一課!)緊接有延長支點實驗,用繩及鋼線各有甚麼效果?改用廢紙捲成紙棒,任由學生接駁紙棒長度,那種長度容易保持重心?還有用木棍加上泥膠,重心在上或下較易平衡?
用教育設計強化效果
增加科學實驗後,學習成效如何?課堂期間訪問身邊的馬孝文同學,他是否能回想過往所學。他面露興奮的數出多項科學實驗,而他最喜歡是紙飛機。他表示過往所摺的紙飛機,只能飛一個座位左右的距離(約 3 米),當上了科學實驗後,學習機翼及機尾設計,現時紙飛機能從課室一邊,飛至另一邊,最重要是他能清楚說明過程和製作技巧,深印在腦海中。
課堂後,緊接訪問六位學生,分別是三年級學生介紹溫度及鏡子實驗,而四年級同學說明振動,還有電與磁的實驗。詢問實驗課中,同學們是否有受傷或混亂,同學們表示偶有意外,但科學實驗並不危險。此外,所有學生均表示喜歡學習,而介紹科學實驗時均十分雀躍。小記最後向同學詢問,是否應有科學實驗課堂,同學們一致表示同意。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學生期待實驗課
至於談及該校實際推行方式,鄺助校表示學校早年有計劃推出自主學習,而其中方法之一是與出版商合作運用日本教材,於常識課推行科學實驗,於 15-16 年試行反應良好,因此進一步於全校推廣。當然課程內容並不完全適用於本地,尤其需要本地化。至於課堂最大分別是以老師示範為主,學生較少參與,今次改變是讓每位學生參與。
李主任補充讓學生參與課堂後,學生最大的分別是興趣明顯提升,無論在課堂或家中,由於接觸次數較多,思考層次明顯有所廣闊。她表示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多時授課後學生會表示忘記所學,但經由動手做,就算是歷經時間很久,學生印像仍然非常深刻。就算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會主動詢問該課是否做實驗,一般學生均十分期待實驗課。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此外,樊主任指出課後在家裡的延伸學習,也有效提升親子關係。雖然推行 STEM 學習效益大,但老師最大的難題是甚麼呢?三位老師表示人力物力不足是最困難的地方。以今次課堂為例,每份教具均要準備,例如買蘿蔔及切蘿蔔等,此例子尚算簡單,老師們表示有一次是調節鹽水比例,需時間就十分多。此外,傳統課堂只需一位老師,但動手做需要指引及照顧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