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專家講解何謂資優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從事逾廿年教育工作,現職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總監的林克忠(Patrick),細說了一些資優生的個案。第一個是70年代尾,電視視目《歡迎今宵》的數學資優兒童譚文輝,他當時的算術能力比計算機快,但長大後的工作與其特殊能力沒有相關。另外,名人Tom Couris、George Walker Bush(小布殊)等,孩童年代既是資優,但也有特殊問題。

     

    全港2%的學童屬資優
    Patrick表示資優學生在香港佔2%左右,過往香港資優教育納入於特殊教育中,隨著社會變化,香港和新加坡相繼將資優從特殊教育中獨立。香港由2003年開始,成立獨立的教育部門。有趣的是,這並不是所有地方的做法,台灣沒有將其獨立,而美國也是按州而定,大概各佔半,原因之一是資優學生,部分也有特殊問題。他進一步解釋,所謂資優並不是績優(成績優異),而香港資優定義較接近美國,只要其中一個符合官方文件的範疇有傑出成就,如傳統的IQ、某一學科、藝術專長,或是領導才能等。

    e22fe922381daab3e6b8298b4aa35869f10a2821.JPGc216b45b0220abab4ae756c7feebee0d1b6f4e85.JPG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總監林克忠(Patrick)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單是從事資優教育也超過十年,並曾帶領資優生前往南北兩極研習。因應各國家或地方訂定的標準,資優生的比率會有差異,如美國是5%、加拿大是10%。至於香港的定義及辨別方法,可參考學苑推出的小冊子。

     

    一般人如何辨別資優孩?
    評定資優學生的方法之一是參考教育局量表,家長和老師可從「觀察」開始,若孩子有特質,再作詳細評估。外國有研究指出,若是經由評估檢查,由於研究者往往僅與孩子相處30分鐘至1小時,較難作準確分辨。家長和老師往往是最早察覺資優孩子的識別者。
    他舉例,某學員的父母很早發現,該學員較其他孩子愛發問。一般孩子到公園會玩耍,但這個孩子會觀察蓄水池,然後問為何池水不會滿溢?還有眼球為能看不同顏色?日常的讀物也比一般孩子高深。他父母觀察覺有異後,就與學苑聯絡,發掘孩子與眾不同的一面。

    既是資優,也是特殊
    這裡也有一個延伸概念,其實資優生有很多類型。以研究的角度來說,早慧型是孩子的整體,包括智力和情意能力均超越同年紀的孩子,在資優生裡不多,他們面對的問題多半上課覺得沉悶,給他們跳班是解決方法之一。另一種是潛能未展,他們雖然智力很高,但成績不一定好,有個案的孩子智商180,但仍然留班,原因就是缺乏學習動力。還有一種與之相似,他們的潛力僅限於某科目,如數學,但其語文能力和其他孩子一樣,當他們某學科較強,其他學科未能同步,而他們情緒未處理好,也可能令他們迷失。還有一些類別是資優裡有特殊,孩子既是資優,但也有其他特殊問題,如讀寫障礙、自閉等;文章開始前提及名人,既有閱讀障礙但也是資優,可惜的是這種類型個案,家長注意力多半放在其特殊教育需要上(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對抗性反抗症(ODD)等,而忽略了協助他們發展資優特長。其實按Patrick經驗,隨著孩子成長,SEN的能力往往有解決方法,例如Tom Couris就有人讀劇本協助他背誦,但資優若沒有加以培養,卻可能隨成長而逐漸消失。

    明天再和大家談談香港的資優現況,家長如何面對資料。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