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都有恐懼的東西或事情,比如年幼的孩子會怕黑,特如奇來的巨大聲響,與父母分離,比自己大的人物或動物等。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怕超自然現象,怕黑、打雷閃電或曾有不愉快經驗而令他害怕的事物。
恐懼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它是人類的保護網,令我們對身邊事物有安全意識。年幼的孩子對很多物件都表露恐懼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當孩子對事物的恐懼反應比普遍的人激烈,時間較長,或甚影響日常生活的時候,家長便需要適切的介入,以及嘗試找出原因。
家長的介入
一般家長看見孩子有恐懼的反應,很多時候衝口而出地說:「唔使驚!唔使驚!」這樣的話其實是重覆了孩子「驚」的感覺,變得更強烈。家長可以換句說話:「無事,爸爸/媽媽來這裡。」切忌拿孩子跟別的比較,說一些說話如「有什麼好懼怕呢?你看看旁邊的小明友,哪有你膽小。」這樣,一來是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令他變得無助和無力感,孩子會在反覆思想,「我是不應該有恐懼的感覺嗎?我做得不對嗎?」。另一方面,他會認為自己給小明比下去,自我價值被削弱。
解決方法
一、制約法則(Classical Conditioning)——例子是孩子曾經看見一隻狗咬傷人,之後他無論看見大或小的狗都有恐懼的反應,因為他把狗和「咬人的疼痛感覺」連繫了。要解除這個連繫,可以將正面的事件或物件與例子中的狗隻連繫,如每次看見狗隻,都有一個精美貼紙或他喜愛的食物送給孩子,令他對狗隻重新連繫上正面的感覺。
二、減敏法——如孩子對狗隻恐懼,可先看一些卡通的狗隻書籍,孩子接受後再偶爾看有狗隻的記錄片,之後才到寵物店給他安全地觀察較小的狗隻,最後才可以成功地在街上遇見狗隻仍不畏懼。這樣的步驟要按孩子的接受程度,有快有慢因人而定。
三、同理心——孩子的膽怯,因為我們過往沒有接納他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對事物不同程度的恐懼和表達,家長要接納他們的感覺和陪伴在側,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戰勝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