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個全職媽媽打電話給我訴苦,她在家照顧一個四歲大的小朋友,但她自己卻不幸病倒了。當日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
早上送了小朋友回校後要處理家務和準備午餐和晚餐,黃金三小時轉眼便過,孩子放學了;下午是一至兩個興趣班以及功課時間;到了晚上,煮飯、陪玩、說故事時間、哄入睡,一整日的行程根本一分鐘也未能停下。可笑的是,當她生病的時候,怎麼孩子變得更痴身,更依賴呢?平日晚上,爸爸放工回來時都可以放手一下跟著爸爸,怎麼自己狀態不佳時叫孩子跟爸爸玩,好讓自己休息一會卻不行呢?
於是我跟那位媽媽傾談一些可能性,我問媽媽,今天的你和平日有甚麼不同呢?媽:「沒有什麼大不同,每天都差不多做同樣的工作。」
我:「你今天病倒了,孩子知道嗎?」
媽:「他當然知道呀,他一起床我便告訴她,媽媽病了有點累,讓他知道自己乖一點,勿讓我生氣。」
我:「媽媽你當時的語氣是如何呢?」
媽:「唔⋯沒有精神的吧,我始終是病人,當然沒有平時女超人般。」
這位媽媽承認了平日的狀態是女超人一樣,為了完成密集的工作以及給孩子最好的,她實在是扛起了重擔,把自己的橡皮筋也扯直了。
不要把時間表編得太密集
我明白,每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最好給孩子,見證他的所有第一次,在日常行程中安排妥當,萬無一失的。於是,對孩子來說,慢慢地一切變得理所當然。當媽媽病倒了,面有難色,其實孩子的心裡既不安又恐懼。孩子心想,媽媽今天不對勁?如果平日見媽媽是超人一般的;孩子看到媽媽病了會有極大反差,引起不安全的感覺,於是變得更痴身,更為依賴。
建議不要把時間表編制得密密麻麻,當活動之間有充裕的時間,媽媽便能應付自如,減輕對自己和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閒時與爸爸調轉角色
週末的時候,與爸爸調轉照顧的角色,放手讓爸爸處理而自己只做協助的角色。當然媽媽要忍心和耐心,因為爸爸可能用另一方法處理,家務又可能比你做得慢一點;但仍然要放手讓爸爸來。一來是為了豐富爸爸的在家庭的角色,二來也讓孩子適應「爸媽也可以」的安排。日子有功,即使媽媽累了要休息,爸爸也能應付到孩子一日的流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