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信用卡擴展公交市場 開放式支付勢在必行

    香港的八達通已有超過廿年歷史,早已壟斷公共交通支付市場,並在零售支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隨著今年 8 月,港鐵就「更換及更新自動收費系統設備(閘機、售票機)」進行招標,文件透露更換現有設備至多重智能支付系統(MEP),即可同時接受八達通、以二維碼(QR Code)為基礎的流動電子支付及感應式(Contactless)支付。此招標一出,香港的公共交通付款環境將大為改寫。但香港絕不是先例,英國倫敦交通早在 2014 年已開放支付系統,接受感應式信用卡或智能電話直接拍卡付款,成效顯著。

    港鐵的「更換及更新自動收費系統設備(閘機、售票機)」招標文件提及,要將現有的自動收費系統升級為多重智能支付系統,當中包括更換 1,500 部入閘機和 420 部售票機,並為 500 部入閘機升級。較新安裝在西港島線、觀塘延線、南港島線、旺角及九龍塘站的 240 部入閘機、100 部售票機及 16 部自助服務機同樣需要升級。項目金額超過 3 億港元,現階段為招標資格預審,預計今年 12 月正式招標。如落實,最快在 2019 年將有首部支援感應式信用卡拍卡付款的入閘機出現。

    業界以開放式支付來統稱感應式信用卡付款,因大部分信用卡由銀行簽發且具有智能晶片、基於 EMV 安全標準,包括 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及銀聯等,全球通用。香港的八達通卡、英國的 Oyster 卡、日本的 Suica 卡,以及大部分會員卡,有地理環境限制,都被視為封閉式支付。雖然八達通卡及 Suica 卡同樣可用作購物消費及搭車,但離開香港及日本就無法使用,故將之納入封閉式支付。

    倫敦早在 2014 年起已全面啟動開放式支付系統,乘客利用感應式信用卡或智能電話即可拍卡入閘,毋須再購買車票。
    倫敦早在 2014 年起已全面啟動開放式支付系統,乘客利用感應式信用卡或智能電話即可拍卡入閘,毋須再購買車票。

    倫敦交通早開先例

    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TfL)是最早採用感應式信用卡直接付車費的城市,成為世界各地的參考對象。

    TfL 於 2003 年首次發行 Oyster 卡,推出時間比 1997 年面世的八達通要遲,不過當局在 2012 年已決定開放支付系統,支援感應式信用卡或預付卡,並由巴士先行,逐步擴展至其他交通工具,到 2014 年,巴士更全面禁收現金,降低處理現金的風險及成本,成為全球先例。

    有份為 TfL 建立開放式支付環境的 Visa,近年大力將感應式支付從零售帶進公共交通,讓大眾以一張信用卡、一個戶口作多用途。Visa 客戶體驗產品行政總監 Kevin Akerman 表示,全球有 70 億張感應式信用卡建基於 EMV 安全標準,用在智能電話或互聯網亦有代碼技術(Token)保障信用卡資料,毋須揭露持卡人敏感資訊就能付款。乘客及旅客因此能在安全環境下利用現有的信用卡無阻地乘搭交通工具,體驗更佳。

    省卻排隊購票及增值時間

    倫敦交通局業務分析主管 Jeremy Itzcovitz 早前來港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感應式支付先在倫敦巴士推行,至 2014 年全面發展至地鐵、電車、輕鐵及英國全國鐵路等,是 TfL 改善公共交通服務的項目之一。服務推出後,發現市民對感應式支付的接受程度很高,第 9 日已產生 100 萬次交易量、第 9 個月已達 1 億次交易量,10 億次交易量則在去年已產生。他認為,增加感應式支付方法,省卻乘客排隊購票或為 Oyster 增值的時間,但同樣享受到各種乘搭交通工具的優惠,對疏導交通也有幫助。

    根據 TfL 截至今年 4 月的數據顯示,有 17 億乘客使用感應式信用卡付款,平均每日以此方式支付巴士、地鐵及鐵路費用的有 250 萬次。就地鐵來說,有 35 億英鎊收入由感應式支付所產生。從 2016 年初至 2018 年 4 月,整體使用感應式支付的乘客比例由 25% 上升至 50%。

    目前,倫敦的公共交通已裝上約 25,000 個支援感應卡的讀卡器,並由支付硬件設備方案供應商 Cubic 安裝及託管。該公司策略經理 Dave Roat 指出,公司透過系統 24 小時監察所有讀卡器及相關設備,一旦發現有設備感應緩慢或不良反應,便有工程人員遙距修正,確保所有設備運作正常及收取正確的車費等。甚至設有服務層級協議(SLA)團隊,當發現有不可信的信用卡曾經拍卡,會在 10 分鐘內通知所有設備。系統又會作出預測,以便及早處理及更換讀卡器。

    Jonathan Hill(左)及 Kevin Akerman 均認為,過去儲值卡已培養了市民拍卡搭車的習慣,增加感應式信用卡付款,是給市民及旅客多一個選擇,特別是旅客可省去排隊買車票及增值的時間。
    Jonathan Hill(左)及 Kevin Akerman 均認為,過去儲值卡已培養了市民拍卡搭車的習慣,增加感應式信用卡付款,是給市民及旅客多一個選擇,特別是旅客可省去排隊買車票及增值的時間。

    省下的錢用回改善服務

    TfL 更在多個機場張貼大量告示及宣傳海報,並作出廣播提醒旅客可以利用其感應式信用卡或通過 Apple Pay、Google Pay 及 Samsung Pay 等以手機直接拍卡入閘。

    就上述報告顯示,旅客以感應式支付方式往返機場的比例持續增多,希斯路機場有逾 35%、倫敦城市機場(London City Airport)超過 40%、格域機場(Gatwick Airport)更高達 50%。當然,仍有旅客未知道在倫敦可使用感應式信用卡直接搭車,TfL 亦有派駐人手,在旅遊旺區的地鐵站內向旅客解說及作出提醒。

    TfL 更評估,單是倫敦巴士禁止收取現金,每年可節省 2,400 萬英鎊營運成本,大概到 2022 至 2023 年會將省下的約 1.3 億英鎊投重改善整體交通運輸之用。

    無意取代 Oyster 卡

    TfL 當初開放支付系統,目的是讓市民及旅客有得選擇,享受更便宜及快速的乘車旅程,而且沒有打算放棄或取代 Oyster 卡,而是在現有的 Oyster 系統上增加支援具安全且快速的付款方法。Visa 全球交通方案產品發展總監 Jonathan Hill 表示,無論是 Oyster 卡或是香港的八達通卡,早已養成市民拍卡就搭車的習慣,如改用二維碼反而要重新適應,感應式支付可保持習慣又能解決繁忙時段大量人流的問題。

    由於無改變使用習慣,當地利用 Oyster 乘搭交通工具的旅客在 2014 至 2017 年之間下跌了 20%,相反同期利用感應式付款的旅程卻由近 8 萬大幅增至超過 72 萬。

    Hill 還列舉感應式支付的眾多好處,歸納如下:

    1. 減省旅客到來需要尋找路線,確定金額,再購票或購買儲值卡的程序。

    2. 不需再為儲值卡增值而煩惱。

    3. 避免儲值卡餘額不足。

    4. 車費每日結算,如有乘車優惠,會自動計算,減少扣錯錢的機會。儲值卡即搭即付,如有扣錯錢需要事後辦理退款手續。

    5. 減少售票機的數目,降低管理成本。

    6. 減少地鐵站的售票中心,改作售賣紀念品或出租作零售之用,有助增加收入。據了解,目前約有 95% 倫敦地鐵站售票處轉為其他用途,帶動收入。

    7. 減省處理現金的成本及風險。

    8. 財務部分交由已運作健全的金融機構處理,反之更能大減管理及營運儲值卡的成本。

    Akerman 補充,利用感應式支付,Visa 可向 TfL 或公共交通運輸營運商提供分析數據,如旅客的信用卡發卡國家,從而評估旅客來源等。但絕對不會分析每位乘客的個人行為,以保障個人私隱。

    二維碼在人流高的環境並不適合,不過希斯路機場快線就用上此方案,但整體掃描速度不及感應式支付。
    二維碼在人流高的環境並不適合,不過希斯路機場快線就用上此方案,但整體掃描速度不及感應式支付。

    二維碼有缺點對

    於採用感應式或二維碼技術,過去都有不少爭論。TfL 最初也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經測試及評估後,發現二維碼在大眾運輸上未能達到 500 微秒(0.5 秒)處理一個交易的要求,加上如環境太光、太暗都會影響掃描速度,最終選擇感應式信用卡,因可在 200 至 230 微秒之內處理一個交易,相反二維碼有機會超過 1 秒。

    Itzcovitz 強調,付款過程是否快速要看整個流程,從乘客拿出銀包或信用卡至完成付款入閘來計算,以倫敦為例,透過感應式付款每分鐘可應付 30 位乘客,相信二維碼未必能做到。

    Roat 亦認為,如在極為繁忙的城市,二維碼不是最好的技術,因為要考慮每秒鐘可讓多少乘客通過,感應式支付才能快速應付。

    不過,希斯路機場快線暫未支援感應式付款,乘客必須購票登車,到達後掃描車票上的二維碼出閘,二維碼放置位置要較準確才能成功掃描,的確不及感應式來得快捷。

    漸成全球趨勢

    隨著 Visa 等多間金融機構推動公共交通運輸機構發展開放式支付系統,目前已有多個城市採用,包括加拿大溫哥華、澳洲悉尼。美國的紐約、三藩市、波士頓,以至台灣高雄亦已落實部署有關項目,新加坡更於去年底開始試行,反映公共交通投向開放式支付漸見趨勢。港鐵如落實在今年底招標並全面實行,有望明年啟動新系統,香港還算得上緊貼趨勢。

    #1311期《PCM》有更詳盡報道。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