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有電召的士 App 推出免費日,據司機所指,香港大約有 1,000 部的士參與該個網絡,並不算多車,結果想也想得到,當全港可能有幾十萬人去爭那 1,000 部免費的士,想爭到還需要有點運氣,結果當然令不少人上網發言指試用經驗不好受,結果該 App 要向登記過而又叫不到車的乘客發出代用幣,又緊接推出其他出租車的免費日,才不致令服務形象貼地。但好笑的是有另一的士 App 競爭對手,竟然出新聞說多謝!據這公司聲稱,「免費日」當日,其的士訂單竟也有 20% 增長,認為是做大個餅,還稱歡迎對手繼續推出「優惠」,認真大方。
的確,我們生活上,很多的服務已經完全依賴上網,無論是出街吃飯選哪一間餐廳,又或者看看哪一間戲院還有想看的電影戲票,最方便的,就是上網,或者利用手機 App 進行,這些都是即時性的消費活動,好多過去傳統的服務性行業,正在漸漸受到各種網上服務的衝擊和取代,舉例說,「的士台」服務的士行業,提供電召的士服務,但自從第一個「的士App」面世,短短兩年,現在使用的士台的乘客已愈來愈少,取代的速度之快,令經營的士台的,想轉營也來不及就要被淘汰,有的士司機也坦言,現在還有加入的士台,目的都是聽聽交通消息和「快相機」位置,但大家也可以想像,這些功能,其實也有手機 App 可以做到,除非會嚴格執行行車是禁用手機的法例,否則的士台足可以被手機 App 完全取代。
在零售消費層面,其實有好多服務性行業都開始被手機 App 取代,特別是零售服務,例如目前廉航公司都會直營網站銷售機票,網上也有好多訂酒店網,對以往專幫自由行或公司商務旅遊訂機票酒店的小型旅行社打擊最大。愈來愈方便的國際性網購服務,也令不少人的消費習慣改變,消費者不用行商場便可以讓貨品送到家中,如果連超市的貨品都可以利用網購進行,根本就毋需要為開鋪而付出高昂租金。
過去好多人認為香港地方小,人口密集,消費者容易外出購物,沒有條件像美國一樣發展網購和其他網上消費服務。但過去兩、三年的銷售數字反映,香港人愈來愈接受網購概念,不單是外國的網購產品,就連本地的商戶,只要價格不比市面貴的話,就有人會以不同的理由光顧網購。早前消委會就公佈了涉及網購的各類型投訴達 5,442 宗,比 2013 年增加 70%。數字增加,並不表示網購的質素差了,反而是參與網購的香港市民愈來愈多。個人相信,過去一年,本地網購的消費額,絕對不只增加 70%,隨著消費者對網購和使用網上消費服務的認識增加,投訴的比例理應下降。雖然由於本地網購都會透過外國網購網站進行,未必容易統計出本地涉及網購的消費總額,但相信最少數以億計。
「HKTV」早前推出網購服務,開網時更「豪派」每位用戶 $100 網幣,初開始的確有不少人上網買東西,但好多都只限買 $100 或 $400(連送貨)便夠,寧願倒貼送貨費,不少抵買的貨品早已經賣光,但筆者其實都擔心這個優惠完結之後,如何可以再吸引用戶繼續光顧,所缺乏的,就是一個吸引人再來的誘因,是比市面便宜的價格?還是市面難買到的特色產品?現時兩者都不是。簡單地說,如果 HKTV 網購和人走上街的藥房或家品店一樣的話,又或者用正價買相機鏡頭而街上有做 8 折兼分期的話,暫時我還會上街買,但絕不會再去商場「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