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在藝術界引起熱烈討論。早前,Wacom 的一則廣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則廣告利用 AI 技術創作,引起藝術家廣泛不滿,甚至引發了一場「關公災難」,最後廣告被逼下架,Wacom 亦要發聲明道歉。為何藝術工作者,包括畫家和作家,對生成式 AI 創作表達強烈反感?
首先,我們要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運作原理,這類 AI 通過學習大量的數據,如圖片、文本等,來生成新的內容。這項技術其一大特點是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在風格和形式上可以與人類藝術家的作品極為相似。
對於藝術家來說,創作不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情感、思想和經驗的傳達。藝術作品的價值在於其獨一無二的創意和作者對作品的投入。然而,當生成式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出現時,往往被視為欠缺這種深層次的情感和獨創性,也沒有人類作品的溫度,這便直接觸動了藝術家的敏感神經。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的版權問題,也是藝術家反感的原因之一,AI 透過學習現有的藝術作品來創作新作品,某種程度涉及原創作品的版權,藝術家們都擔心,這種所謂「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會稀釋他們作品的原創性,甚至影響他們的經濟利益。
AI 的崛起也衍生行業競爭的問題,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其創作作品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取代人類藝術家的工作,例如很多書籍中的插圖,便是用 AI 生成,以減少因為等候插圖師的作品,而影響推出書籍的時間。這不僅關乎經濟利益,更觸及到藝術家對於自己行業地位和價值的擔憂。(編者按:本文插畫就是用 AI 生成。)
此外,AI 藝術在道德和哲學層面上也引發了爭議,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一件作品的價值是如何界定?AI 創作是否能被稱為「藝術」?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藝術家,也讓大眾和學者進行深入思考。
藝術家對生成式 AI 創作的反感,源於對創作的情感和獨創性的重視,對版權和經濟利益的擔憂,以及對於 AI 與藝術本質關係的深入思考。這場關於 AI 與人類藝術的對話,不僅是技術的探索,更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度反思。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場討論將持續進行,而我們所能做的,是在這場變革中找到一種平衡,尊重人類創造力的價值,同時探索新技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