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5
近 70% 玩家認為 PS5 是歷代最差 ?
初代 PlayStation 於 2004 年 12 月 3 日面世,至今 30 年來已發展到第 5 代,而在 2020 年發售的 PS5 系列,更賣出超過 6,500 萬部,受歡迎程度無容置疑。不過在大家心目中最喜歡那一代 PS 主機呢 ? 又最不喜歡那一代主機呢 ? 最近外國遊戲論壇 NeoGAF 有一個關於 「歷代 PlayStation 主機那一代最差?」的討論,直至 1 月 21 日香港時間晚上 6 時為止,有 724 人回應並投票,數據顯示約有 496...
科技新聞
PlayStation 主機 30 週年 限量 PS5 系列香港預購細節
第一代 PlayStation 主機於1994 年 12 月 3 日推出,今年底迎接30週年,SIE突擊發表 30 週年限量主機系列,包括最新P5PRO主機、PS5數位版、PS PORTAL、DUALSENSE及DUALSENSE EDGE手掣限量推出,香港發售細節已作更新。
【場料】PS5 SSD 巨大化 專用散熱款升級 8TB
PS5 近期消息可謂熱哄哄,不論 15 日「神作」或是近期主機周邊的消息都令玩家的關注度一下子提升不少。不過對於玩家而言,PS5 應該算是來到其壽命中間,遊戲亦開始豐富起來下,原生容量相信都不夠,甚至連早前購買的擴充 SSD 都已經「打爆」。而近日 WD 就推出 8TB 的 PS5 專用 SSD…
可愛即正義!Astro Bot 版 PS5 DualSense 遊戲手掣
PS5 內建遊戲 Astro’s Playroom,相信很多機主都玩過,日前 Sony 宣佈為配合 PS5 新遊戲《Astro Bot》的推出,將限量發售 Astro Bot PS5 DualSense 遊戲手掣⋯⋯
只得半數 PSN 玩家入手 PS5 仍有很大市場空間?
根據 Sony 發佈的消息,截至 2024 年 3 月,PS5 在全球累計銷量為 5,900 萬。雖然略低於 PS4 年代同期銷量 6,000 萬台,但證明家用遊戲機仍然很受市場的歡迎。不過 Sony 亦公佈全球 PSN 平台的活躍用戶人數已超過 1.8 億,換言之仍有半數玩家,還在使用 PS4 或 PS3 來登入 PSN 帳戶及執行遊戲。到底要怎樣吸引這些老玩家過渡到 PS5,相信會是 Sony 未來的重要課題。
PS5 劍星 Stellar Blade 韓流挑戰硬派單機作品
韓國團隊開發的《劍星》Stella Blade 終於發售,是另一款近年來再以女主角視點展開的硬派動作遊戲,製作人曾坦言受到其他作品影響與啟發,作品亦建立出獨特風格,在蓓姐與2B面前,絕對可以自信地挺胸而立,不擅長動作遊戲的玩家也可用劇情難度遊玩。
PS5 遊戲只得 30fps?逾六成玩家表示 60fps 才是基本
當電腦屏幕已發展到 360fps 的屏幕刷新率,近年中高階的智能電視都支援 4K 120Hz 顯示,但不少玩家都投訴不少 PlayStation 5 遊戲仍是以 30fps 來執行,因為畫面的流暢度不高,影響了遊玩的體驗。根據 Push Square 公佈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收到共有 6,000 多名玩家的意見,當中有 36% 的玩家認為 PS5 全部遊戲都應該要 60fps 或以上;有 27% 的玩家認為 PS5 的遊戲需要以 60fps 作目標。換言之調查顯示超過 6 成的玩家都認為 60fps 是 PS5 遊戲的必備條件。
PS5 軟件更新 揭示 PSVR2 新靭體支援直插 PC ?!
據外媒報道,Sony 剛推出的 PS5 軟件更新版本 24.02-09.00.00 中,包含對 PSVR2 和 DualSense 控制器靭體更新。而據開發 PSVR 非官方驅動程式的 iVRy 開發組表示,新靭體令用戶毋須想辦法繞過一些解碼機制,令 PSVR2 可直插 PC 玩 VR 遊戲,似乎也毋須 PS5 作「中間人」。
遊戲
The Last of Us Part II Remastered PS5 重製有必要嗎?
《The Last of Us Part II》感覺才是不久之前推出,是否值得要在 PS5 主機「重製」呢?拋開對劇情的主觀意見,其實也是相對值得,活用新一代主機運算能力,兼有加入不少新內容,如果沒有玩過 PS4 版,又買過 PS5 版的 Part I,這一部也是值得考慮。
最新文章
理光香港推出 Ricoh InnoAI 計劃 加速 AI 創新與商業化
理光香港投入超過 5,000 萬港幣起動資金推出 Ricoh InnoAI 計劃,於數碼港設立 「Ricoh InnoAI」 中心,並為參與企業提供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資源、 商業化機會、業務發展支援,及獲得理光投資基金的潛在資助。此舉旨在打造 Ricoh 獨有的「AI to Business(AI2B)」生態圈,從而加速 AI 科創公司的產品商業化,以推動業務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