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智明
Tech
【氣候挑戰】氣候變化何去何從? AI 會否影響減碳大局?
到 2030 年,用於 AI 和 AGI 競爭的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預計將使全球增加 25 至 3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有可能比目前的排放水平增加 2 倍。這是對全球氣候目標的重大挑戰,並凸顯了技術進步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緊張關係。
Tech
【氣候挑戰】以氣候問題 挑戰 13 個 AI 平台分析力
上期台長以氣候問題初步測試幾個免費人工智能平台,今期會用程度較深的氣候問題,進一步測試不同的 AI 平台能力,加入上篇文章刊登之後出現的 DeepSeek 和 Grok,還有 ChatGPT、Perplexity、Copilot、Gemini 等 一共 13 個平台。
Tech
【氣候挑戰】以氣候問題 初步測試 AI 人工智能
2024年8月,我以《應對氣候挑戰新方向:人工智能》為題,介紹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在近年突飛猛進的經過,以及在預測天氣的應用。近日,隨著我國推出DeepSeek(深度求索),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的AI平台的競爭變得白熱化。2025年1月18日,應國史教育中心邀請,我在香港天文台做了一場關於AI應用與問題的講座(圖一)。為準備講座,我也展開對幾個較爲流行的AI平台進行測試。
Tech
【氣候挑戰】COP29:時間無多
2023 年 9 月,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前的一個預備會議 ——「氣候雄心峰會」—— 說了一句話:「人類已打開地獄之門」,引起了全球關注氣候變化令人憂慮的情況。2024 年 11 月,古特雷斯秘書長於阿塞拜疆舉行的 COP29「世界領導人氣候行動高峰會」上也說了一句類似的金句:「我們正處於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 °C 的最後倒數,時間無多。」
Tech
【氣候挑戰】11 月四連颱風的啟示 海水溫度與颱風
今年 11 月中,秋冬之間,西北太平洋同時出現 4 個熱帶氣旋,非比尋常!原因是這種以往只會在北半球夏季出現的情景,竟然會在今年秋季出現!而且這 4 個熱帶氣旋其中 3 個都曾達到超强颱風級別(銀杏、天兔和萬宜)。這些令人憂慮的情況是否代表全球暖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Tech
【氣候挑戰】城市人不懂的天氣 空間天氣與氣候解構
今年國慶慶典期間,受到「電離層閃爍」(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的空間天氣(space weather)現象影響,維多利亞港上空的幾次無人機表演被逼取消,但深圳的無人機表演卻能夠在稍作延遲後順利進行。很多市民都覺得疑惑,以為香港的無人機技術比人差,甚至猜估背後有不能說的秘密。反映大家對「電離層閃爍」這個相當技術性的術語感到陌生,而且對一河之隔的香港和深圳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感到困惑。
Tech
【氣候挑戰】超强颱風摩羯 何解對越南造成重大破壞
2024 年 9 月 6 日黃昏,超强颱風「摩羯」以最高 10 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 230 公里登陸海南島文昌市(動畫 1),隨後於廣東湛江市第二次登陸,橫渡北部灣後,仍然以超强颱風强度,再於 9 月 7 日下午在越南海防市附近第三次登陸(圖1)。雖然它在海南只造成 4 人死亡、95 人受傷,但在越南所帶來的暴雨卻引發洪水和山泥傾瀉,至少造成 329 人死亡或失蹤,1,992 人受傷。
Tech
【氣候挑戰】日本對應超級颱風的經驗
8 月 29 日,超强颱風「珊珊」吹襲日本九州,造成 8 人死亡、127 人受傷。今年暑假期間,香港沒有受颱風影響,但日本卻接連遭受「瑪莉亞」、「安比」及「珊珊」吹襲。今期讓我們看看日本的歷史颱風及如何處理氣候風險。
STEM
科大 CARE2022 集思對抗氣候危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 2022 年 12 月 10 日至 12 日舉行 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CARE2022),出席者包括政府決策官員、工商界、金融及投資界領袖、科技專家、學者及氣候行動執行者,討論香港如何增強適應氣候變化(adaptation),防禦和應變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
Tech
尋找香港子午線之旅 STEM Sir 與前天文台長岑智明聯手推出天文科普漫畫
原來早於百多年前,香港天文台已分別在南北方放置石柱標誌子午線位置,並在天文台設置天文儀器來測定時間。只是自 1930 年代無線電傳遞時間普及後,天文台才不再以子午線及天文儀器測定時間,其後連同石柱的存在亦被一併遺忘⋯⋯這段天文台尋寶之旅,成為新漫畫系列《 CMS 天文調查隊》第一集「天文台的神秘石柱」的故事,為香港天文科普漫畫揭開序幕。
最新文章
【氣候挑戰】氣候變化何去何從? AI 會否影響減碳大局?
到 2030 年,用於 AI 和 AGI 競爭的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預計將使全球增加 25 至 3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有可能比目前的排放水平增加 2 倍。這是對全球氣候目標的重大挑戰,並凸顯了技術進步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