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微軟全新量子處理器 Majorana 1 突破限制 一掌之大擁 100 萬量子位元

    Eric Chong
    Eric Chong
    商業・科技・創業・編輯

    微軟發表新的量子處理器(QPU) Majorana 1,尺寸僅如手掌般卻提供 100 萬量子位元運算。此量子處理器突破之處,在於研發出新材料拓撲導體(Topoconductor),進入新物質狀態 Majorana,既非固體、液體或氣體,能穩定地控制量子運算。微軟特別強調,預計幾年之內可實現量子電腦,而不是幾十年。

    新材料拓撲導體創新物質狀態

    微軟新的 Majorana 1 以新材料減低量子運算的錯誤率,大幅減少校正錯誤令運算效能有大突破。新材料為拓撲導體,結合半導體砷化銦和超導體鋁,以原子級別的精確度組成拓撲導線。當冷卻拓撲導線接近絕對零度,使用磁場調節,在兩端形成馬約拉納零模(Majorana Zero Mode,MZM)的拓撲導線狀態。

    利用兩條拓撲導線尾端的 MZM,加上中間的量子點,能相對長時間而且穩定地保留量子狀態,並且使用微波測量量子點,得知納米導線中的量子狀態。微軟解釋,以 Majorana 來實現的量子位元比其他現有的量子電腦方案更快、體積更小、更容易控制,更能保護量子資料不受外界干擾。

    突破從材料到量子電腦錯誤率

    研發出新物料拓撲導體,連帶多項量子電腦技術新突破:

    1. 拓撲導體:開創新物質狀態,非固體、液體或氣體,而是拓撲狀態,可產生更穩定的量子位元,可作數碼控制。
    2. 數碼控制:MZM 測量方法使量子位元能夠以精確的數碼方式控制,將測量用於執行運算當中,重新定義量子運算工作方式。
    3. 減低錯誤:Majorana 的拓撲架構具備穩定性,硬件層面整合抵消錯誤能力,目標錯誤率達至 0.0001%,遠低於現時約 1%。
    4. 可擴展架構:Majorana 1 處理器架構提供清晰發展路線,目標將 100 萬量子位元整合到單一晶片。100 萬量子位元的運算效能概念,遠遠超越現時全球所有運算設備的效能總和。

    微軟在《自然》期刊和 arXiv 上發表研發 Majorana 的論文,而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在社交平台 LinkedIn 發長文討論這技術,提到研究近 20 年終於解鎖拓撲導體的新物質狀態。

    物理學者提出質疑

    然而,物理學者質疑微軟的研究成果。牛津大學理論物理學者 Steven Simon 向《自然》期刊稱:「敢打賭,他們看的就是他們以為?從實驗中無法立即確定量子位元由拓撲量子狀態構成。」

    微軟自 2004 年起研究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源自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 Ettore Majorana 在 1937 年提出的假設。這假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能解決量子位元不穩定的理想方案之一。

    微軟的荷蘭實驗室在 2018 年宣稱觀察到馬約拉納費米子,也在《自然》發表論文。不過被科學家質疑無法複製結果,而微軟團隊重新分析原始數據,又重建原始實驗裝置,校準電導值,結果無法觀察到馬約拉納費米子,三年後申請撤回論文。 Majorana 1 發表時震撼業界,但同時再次遭科學家質疑。

    業界近年競爭另一新技術量子電腦,如 Google 去年發表量子電腦處理器 Willow,改善量子糾錯,可以在 5 分鐘內完成超級電腦運算 10 澗年的任務。

    ZCOPE 最新影片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