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4K HDMI 2.1 電競屏幕選購重點!(下)新 Mon 入手注意事項

    新 Mon 入手注要事項購買完新屏幕,其實都有著不少該注意的事項,以下為大家一一介紹。

    認清 HDMI 2.1 線

    要完整玩盡 HDMI 2.1 屏幕或 RTX 30 及 40 顯示卡,最需要就是一條 HDMI 2.1 線,但大多數屏幕所附送的線材都長得平平無奇,又該怎樣才能分出它們是否對的版本呢?其實只要現在符合 HDMI 2.1 規格的線材,都會在上方列明「Ultra High Speed HDMI Cable」或「Ultra High Speed Certification」。

    利用主機 USB-B 完整屏幕功能

    現在遊戲玩家的電腦上要插的設備愈來愈多, 除了鍵盤滑鼠,更有耳機、咪高峰等裝備,單靠底板上的 USB 絕對不夠用。而很多玩家都不知道,其實現在很多新屏幕上都配有 USB Hub,更不知道隨屏幕附送的 USB-B 線更是連接至主機後,就可以增加自己的主機上的插頭。除了可以擴充插頭外, 有一部分的屏幕更是支援 KVM 切換功能,在連接 USB-B 後,只要將鍵鼠連接於屏幕上,就算切換畫面至其他主機,亦可以直接沿用同一組鍵鼠,十分便利。

    「反應時間」開到幾高至好?

    雖然不少產品都聲稱自己可以去到「1ms GTG 反應時間」, 但面板假如長期在該速度運行,很容易會令其壽命降低,因此需要玩家自行於產品的 OSD 中開啟設定,有些品牌會叫作 Overdrive 模式,或有些品牌就直接以「反應時間」來稱呼。而提升反應時間會將 LCD 液晶層的電壓調得越高,使液晶分子加速以降低顯示器的反應時間,而減少畫面的拖影問題。

    不過反應時間的設定並不是「最高」就一定最好,先讓大家參考一下其中一款屏幕的測試畫面,以下將會同一相機及相同設定下,於 UFO Test 分別以「反應時間」設定「關、中及高」 三大設定拍攝照片,以下將比對一下效果。

    UFO Test 網站:按此

    從畫面測試可見,開啟功能後,就算選擇「最高」反應時間等級,對比起「中」UFO 圖案反而會有不同的拖影效果,卻因為電壓調節過高,而出現「畫面過衝」(Overshoot) 或「逆殘影」(Inverse Ghosting/Coronas) 的問題,由此可證有時「快未必好」,建議「關」及「中」比較好。

    G-Sync、FreeSync、垂直同步有用嗎?

    垂直同步

    推薦度:不推薦

    「垂直同步」功能就是將顯示卡的輸出鎖定為屏幕的刷新率上限,144Hz 就是 144fps,60Hz 就是 60fps,降低畫面撕裂的問題。不過,因為畫面輸出的機制(因為過於複雜,建議自行搜尋資料),普通垂直同步有可能會出現輕微撕裂。因此在此之上,另有一款「垂直同步 + 三重緩衝」的功能,就可以令它發揮出最穩定的表現。

    雖然垂直同步看似很完美,不過在它強行將顯示卡表現拉低時,就會出現畫面輸出反而跟不上玩家操作,而出現所謂的「輸入延遲」,在一些有即時操作需求的遊戲上極為明顯,影響玩家的遊戲體驗,因此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筆者絕不推薦開啟垂直同步。

    AMD FreeSync / NVIDIA G-Sync

    推薦度:高

    而針對延遲輸入問題,AMD 及 NVIDIA 就分別從屏幕上入手,各自提出「AMD FreeSync」或「NVIDIA G-Sync」,而它們就是透過顯示卡輸出與屏幕的刷新率同步,以消除畫面撕裂,令玩家在高刷新率下都可以看得更清。而 NVIDIA 在近年亦讓旗下所有顯示卡可使用對手的 FreeSync 技術,亦提供了更便宜選擇的 G-Sync Compatible 技術,讓所有玩家都得以受惠。不過,FreeSync 及 G-Sync Compatible 實際效果可能就未如成本較高,以內置晶片運行的「真 G-Sync」仔細。而延遲方面在屬於毫秒上的體感,假如並非專業玩家,未必可以實際分出其差異。

    輸入延遲排序

    垂直同步關(無延遲)< G-Sync(極小延遲) < AMD FreeSync / G-Sync Compatible(非常低延遲)< 普通垂直同步(傳統較大延遲)

    到底應否開啟防撕裂功能?

    正如上文所說,這類防撕裂功能其實是針對玩家的視覺效果而設的,說穿了都是令玩家在重視體驗的遊戲中,更能投入在其中,假如玩家平時所玩的是重視勝負的競技遊戲,筆者建議寧可讓畫面撕裂,都不要發生任何輸入延遲問題,主要就看當下所遊玩的遊戲去更改。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