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男子 George Floyd 被警暴致死,引發關注種族歧視問題,事件持續發酵並延燒至社交網絡。美國多個人權組織發起「 #StopHateforProfit 」運動,呼籲良心企業抽起在社交網絡的廣告,不要任由平台傳播仇恨言論, Facebook 首當其衝。事件隨時成為 YouTube 「黃標」的翻版。
「 #StopHateforProfit 」運動由 6 月下旬開始,至今有超過 400 間企業加入響應,當中不乏熟悉的名字,如微軟、可口可樂、聯合利華、星巴克、 Levi’s、Verizon 等。運動目的是向社交平台施壓,要求設獨立審查機制,檢視宗教和種族受威脅的內容,或讓企業知道付費廣告是否與誤導訊息或仇恨言論並列,要設有廣告退款機制。
雖然眾多巨頭佔 Facebook 整體廣告收入不足四分之一,但足以影響其形象。 Facebook 股價曾在單日內大跌 8.3 %,創下近三個月的最大跌幅,市值蒸發 560 億美元。由於事態嚴重,該公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當日開直播交待更新廣告政策,禁止種族、民族、國籍、宗教信仰、性取向等歧視的廣告內容。可惜此舉未能挽回廣告商的支持,大多數企業都在直播後決定撤走廣告。
廣告與極端內容為伍
類似事件早在 YouTube 平台發生,因而引起今年初鬧得沸沸揚揚的「黃標」爭議。黃標是將創作人上傳的影片加以分析,若不符合《社群規範》就會標示為不適合多數廣告客戶,令系統只能有限度獲分派廣告,連累創作人分佣收益大跌。事件最嚴重是在今年首季疫情達高峰期間,只要片內提及「武漢肺炎」便被黃標。
出現黃標爭議,正是 2017 至 2018 年期間有大型企業紛紛抽起 YouTube 廣告而來。當時平台未有嚴謹機制分派廣告,結果曾出現英國政府的廣告與前 3K 黨頭目 David Duke 影片並列的尷尬情況,亦有其他公司的廣告在納粹主義、種族主義的影片中插播。因而惹來多間企業暫停在 YouTube 上刊登廣告,如 AT&T 、思科、 BBC 、麥當奴等為了保護品牌,不與恐怖組織為伍,也不應給極端主義資助廣告費。
這情況迫使 YouTube 在廣告商與創作人利益之間取捨,最後選了前者並更改《社群規範》,又加強審查影片制度,為廣告商選擇適合的內容,卻打擊了創作空間。現在,同一取捨又再出現,「 #StopHateforProfit 」運動正是要社交網絡勿再用仇恨賺錢。下一步要看 Facebook 和其他平台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