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除了用作夜空表演吸引遊客推動香港旅遊業之外,在保育工作上也能發揮作用。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最近用上無人機進行本港瀕危的馬蹄蟹普查工作,以求準確評估數量的變化,以便及時制定相應的保育措施。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資料,馬蹄蟹對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物進化史皆有重大生態及研究價值,但受到人類干擾、生境退化及喪失、過度開發等威脅,本港馬蹄蟹的數量已減少到 4,500 隻至 7,300 隻。惟瀕危的馬蹄蟹並未列入受保護物種,只靠環保組識及社會各界自發保育。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是其中之一,自 2014 年已進行幼年馬蹄蟹種群普查計劃,每季至少於下白泥等泥灘進行一次定點數量調查,了解馬蹄蟹在產卵和育幼地點的分佈及數量。
研究人員主要記錄在泥灘上可見的馬蹄蟹數量,但這種普查方式受潮汐漲退時間、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加上馬蹄蟹個體的保護色令物種與泥灘環境難以區分,有機會低估真實數量。為更有效進行馬蹄蟹種群普查工作,保育基金與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及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合作,運用全自動無人機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識別馬蹄蟹,相信能更準確統計馬蹄蟹數量,還可減低調查人員在泥灘上行走時對棲息地造成的干擾。調查人員亦可預設無人機系統的調查範圍及路徑,以及同步操作多部無人機,擴大調查點數目。無人機亦可進入沿海岸的紅樹林等較難抵達的位置,收集更多數據。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表示:「本地馬蹄蟹種群的品種、數量、年齡、生境地使用及分布等數據,皆為制定物種保育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收集的數據愈多,愈能深入分析馬蹄蟹在本地棲息地的狀況。是次以無人機系統及人工智能技術協助進行馬蹄蟹種群普查,期盼持續增進系統識別馬蹄蟹的效能,最終以更全面準確的棲息地數據,協助建議及制定本地馬蹄蟹種群的保育策略及行動計劃。」
是次透過無人機系統收集數據,先以目測普查方法為泥灘上的馬蹄蟹放置標記,讓無人機在空中以不同高度拍攝被標註的馬蹄蟹,再將當中含有馬蹄蟹的圖像或錄像轉化予人工智能系統,辨識物種在自然環境中的不同型態。研究團隊計劃每月進行最少兩次野外數據收集,收集更多馬蹄蟹在棲息地的圖片及錄像,亦計劃擴展數據搜集範圍至其他本地馬蹄蟹棲息地,進一步建立馬蹄蟹數據庫以支援人工智能演算法學習,讓機械學習最理想的物種調查及識別方法。
保育基金還呼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參與保育,包括清除泥灘垃圾,減少環境污染以保護馬蹄蟹棲息地,同時避免捕捉、騷擾、或購買野生馬蹄蟹,減少人類活動對野外生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