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發生多宗有與外置充電器的意外,全球航空業對鋰電池產品的管制日趨嚴格,其外置充電器(俗稱「充電寶」)的攜帶規範更成為各國民航的重點管制項目。香港民航處日前宣布,自 2025 年 4 月 7 日起,所有進出香港的航班將全面禁止乘客在航程中使用外置充電器進行充電。這項新規例一出,隨即引起旅客熱議,背後正反映航空安全與現代電子產品依賴之間的微妙角力。
要理解為何航空公業對「充電寶」如此焦慮?就必須從鋰電池的物理特性說起。由於鋰電池能量密度高、體積輕巧,雖為現代電子設備的必須供電提供便利,卻也暗藏危機。研究顯示,鋰電池若因撞擊、短路、過熱或製造缺陷而失效,極可能觸發「熱失控」現象,瞬間釋放大量能量,導致起火甚至爆炸。在地面上,此類事故尚可迅速控制,或將起火電池移至安全地方,但在 30,000 英尺的高空密閉環境中,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電池在機艙高危的原因
飛機機艙的特殊條件,無形中加劇鋰電池的潛在風險。包括低濕度、氣壓變化及有限空間,會令電池起火時燃燒速度更快,且有可能釋放有毒氣體。另外,機上滅火設備對鋰電池火災的抑制效果有限,一旦失控,機組人員的應對時間與資源遠不及地面。正因如此,國際民航組織(ICAO)以及各地民航機構,早已有明文規定,外置充電器必須隨身攜帶,嚴禁託運,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即時察覺及處理,而非任由其在貨艙中釀成災難。
近期,各國航空公司相繼推出更細緻的管制措施,包括要求外置充電器獨立存放於透明膠袋內,有些航空公司甚至要求外置充電器需以絕緣膠紙包裹金屬接觸點,避免與如鑰匙、硬幣、耳機插頭等導電體接觸造成短路。而香港民航處所訂的新措施,不僅禁止飛行中使用充電器充電,還要求乘客不得將其置於頭頂行李架,僅能存放於座位前方的口袋或椅下。新規例旨在確保有異常發生時,機組人員或乘客可以迅速處理,而非因行李堆疊而延誤應變。
建議選擇有認證產品
現代人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已成常態,但航空安全不容妥協。乘客登機前,不妨多花幾分鐘檢查隨身外置充電器;選購具國際安全認證的產品,避免使用過舊或膨脹的電池,並確保電極絕緣。飛行途中,如非必要,最好亦可暫停使用充電功能,讓電子設備與鋰電池稍作休息。畢竟,在遠離地面的高空,任何微小的預防措施,都可能成為守護全機安全的關鍵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