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氣候風險】颱風及風暴潮

    岑 智明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眾所周知,香港位處華南沿岸,每年都會受颱風吹襲,歷史上更有數次嚴重風災造成巨大破壞和人命傷亡,近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和「天鴿」所帶來的災情也令人難忘。下表列出部分曾嚴重影響香港的颱風。

    從上表可見,在過去 150 年間,香港曾 4 次遭受破壞力相近的颱風吹襲(甲戌、丁丑、溫黛及山竹),同樣地為維港帶來接近或超過 4mCD 的最高潮位。香港天文台曾作出評估,若果「山竹」沒有因登陸呂宋而減弱,並且在漲潮時吹襲香港,維港及吐露港的最高潮位將會分別超過 5mCD 和 7mCD,維港兩岸、吐露港兩岸、新界西北部大面積將會出現嚴重水浸。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海平面會持續上升,按目前最可能的推算(中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在 2100 年可升高 0.8 米。那麼,若果「山竹」在 21 世紀末再臨,維港及吐露港的最高潮位可分別高達 6mCD 和 8mCD,影響之鉅可見一斑。

    那麼,大家如果需要為物業和資產進行 ESG 氣候風險評估,首先需要掌握所在地點(包括相關設施,例如供電設施、通道入口、停車場等)的高度及一旦上述的風災情況出現時所會帶來的潮水高度。除了信賴專業人士的意見,過往風災的記錄也能夠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資料(圖 4 至圖 6)。政府在「山竹」過後做了一些改善工程(例如在將軍澳海濱長廊加裝防浪牆),這些設施有助抵擋部分風暴潮和大浪的威力。同理,若果政府在未來興建類似 Thames Barrier 的大型堤壩為維港加強抵禦風暴潮的能力,風險評估將會需要更新。

    颱風除了可以帶來災難性的風暴潮,也當然會帶來極端風力。「山竹」襲港引致港九多棟大廈的玻璃幕牆損毀(圖 7 及圖 8),仍然歷歷在目。「山竹」 過後,政府成立「基礎建設氣候工作組」,研究在氣候變化的趨勢下,颱風引 致的極端海平面和極端風力對香港基建的影響。期望研究結果有助提高相關的建築規範,令香港的樓宇將來能夠抵禦更強的颱風風力。

    香港不是唯一一個曾受風災蹂躪的城市,區內其他的大都會,例如日本的沿海城市都曾遭受毀滅性颱風吹襲,例如 1934 年引致超過 3,000 人死亡的室戶颱風 (Muroto Typhoon) 和 1959 年引致超過 5,000 人死亡的伊勢灣台風 (Isewan Typhoon)。汲取了歷史教訓,日本政府為各大城市做了全面的災害評估,並且編制詳細的危險地圖 (Hazard Map),其中水浸災害包括洪水、風暴潮 及海嘯。圖 9 顯示東京市中心一帶可以出現的風暴潮最高潮位,評估按千年一遇的極端情況作為標準,包含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颱風,再把這些颱風移至東京一帶,考慮不同的颱風路徑,令東京出現最高潮位而得出的。日本政府公開這些資料不單有助公眾評估物業和資產的氣候風險,更可以發揮防災減災功能。基於這些公開資料,防災部門和相關機構能夠制定有效的應急方案,市民亦能知曉身處位置的風險和當災難出現時的逃生方法。大家下次往日本旅遊時,不妨留意這些網上(圖 9)或實體信息(圖 10 及圖 11)。

    最新影片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