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氣候挑戰】日本對應超級颱風的經驗

    岑 智明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8 月 29 日,超强颱風「珊珊」吹襲日本九州,造成 8 人死亡、127 人受傷。今年暑假期間,香港沒有受颱風影響,但日本卻接連遭受「瑪莉亞」、「安比」及「珊珊」吹襲。今期讓我們看看日本的歷史颱風及如何處理氣候風險。

    上世紀,日本最嚴重的三個風災是 1934 年的「室戶颱風」、1945 年的「枕崎颱風」和 1959 年的「伊勢灣颱風」,分別釀成 3,036、3,756 和 5,098 人死亡或失蹤,可算是 1874 年「甲戌風災」的同級。這三個帶來嚴重傷亡的颱風在日本稱為「昭和三大颱風」。有別於我們早期將嚴重風災以該年的天干及地支命名(例如「甲戌風災」、「丙午風災」),日本選擇以颱風吹襲造成重創的地區命名 — 「伊勢灣颱風」(Isewan Typhoon)的國際名稱是 Vera(香港中譯「維娜」),是 20 世紀日本最嚴重的風災,由於她為日本伊勢灣一帶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得名。今期會重點介紹「伊勢灣颱風」。

    近代日本最強颱風:伊勢灣颱風

    「伊勢灣颱風」於 1959 年 9 月 20 日在西北太平洋關島以東形成,隨後往西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强(圖 1)。她於 9 月 22 至 23 日迅速增强為超强颱風,中心持續風力達每小時 305 公里。之後數天,伊勢灣颱風在副熱帶高壓脊的西側轉往偏北方向移動(圖 2),維持超强颱風強度直趨日本關西一帶。伊勢灣颱風於 9 月 26 日下午 6 時在紀伊半島的南端登陸,並以東北偏北方向移動,在伊勢灣以西近距離掠過(圖 1 中的小圖)。

    圖 1:「伊勢灣颱風」路徑圖。(來源:Takuya Kawabata et al, 2012)
    圖 2:1959 年 9 月 26 日上午 9 時的天氣圖。(來源:日本氣象廳)

    風暴潮的破壞

    爲什麽颱風「維娜」能夠為伊勢灣灣區内的低窪地區帶來毀滅性的風暴潮?主要原因是她的移動路徑,令颱風右側的偏南颶風把海水向北推入伊勢灣(圖 3)。伊勢灣像一個長形的袋,袋口向東南,灣内的水相對淺,因此被偏南颶風推入伊勢灣的海水,很容易匯聚在灣區的盡頭 ¾ 名古屋港(位置見圖 3),風暴潮為該區帶來達 3.55 米的增水,令最高潮水高度比防洪堤壩頂部高出 0.6 米,堤壩多處被衝毀。

    圖 3:颱風的反時針旋轉颶風(藍色箭嘴)將海水推入伊勢灣(紅色箭嘴)。(來源:Takuya Kawabata et al, 2012)

    由於名古屋一帶相當大部分地區都是從低窪填海而來,地面高度接近海平面,因此越過堤壩的洪水引致大範圍水浸(圖 4 及 5),再加上渠務設施不足,部分地區被淹後得不到疏導,導致長時間水浸。

    圖 4:名古屋鄰近的愛知縣蟹江町,大範圍被洪水淹沒。(來源:日本水論壇)
    圖 5:伊勢灣和鄰近的三河灣沿岸的水浸範圍(灰色部分)。(來源:日本水論壇)

    從一幅災後拍攝的高空照片可見,洪水不但導致水浸,水的衝力猶如海嘯之猛,令沿岸的房屋倒塌,變成廢墟(圖 6)。筆者亦是因爲幾年前購得這幅高空照片才認識「伊勢灣颱風」。

    圖 6:名古屋沿岸房屋被風暴潮摧毀。(來源:岑智明)

    不幸的是,風暴潮抵達與防洪堤壩被毀發生在 26 日晚上,洪水亦同時摧毀電力和電話網路,使居民沒有及時察覺和避難,釀成巨災。更加不幸的是,當年名古屋港是木材的集散地,颱風吹襲時大量木材儲存在港口内,風暴潮把這些浮木推向低窪的房屋,撞擊造成更嚴重的破壞(圖 7)。

    圖 7:風暴潮把儲存在名古屋港内大量的浮木推向低窪的房屋,造成嚴重破壞。(來源:日本中央防災會議)

    汲取教訓

    根據災後評估,「伊勢灣颱風」引致嚴重的人命傷亡,主要是因爲破紀錄的風暴潮和大浪衝毀防洪堤壩,令大範圍水浸和超過 14 萬間房屋倒塌或受損。死亡人數與被毀房屋的百分比有極⾼的相關性,重災區主要是愛知縣和三重縣。⾵暴潮洪水對房屋、工廠、醫院、公共設施、鐵路、公路、甚至供水等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受影響地區的活動長期癱瘓。據估計,光是愛知縣和三重縣的總經濟損失達 5,050 億⽇元,相當於當時⽇本國⺠⽣產總值近 40%。可見「伊勢灣颱風」所帶來的經濟影響並不局限於名古屋或伊勢灣一帶,而是全國性的。

    爲了在災後有效推動社區重建,日本政府成立了由副首相領導的「中部地區災害對策本部」,首要任務是重建被破壞的防洪堤壩、改善渠務系統、興建臨時房屋以安置流離失所的災民、賑濟災民、重建鐵路、道路、學校等。加强防災、應急和疏散計劃也是重點項目。

    1961 年日本國會通過首個減輕災害風險(Disaster Risk Reduction)的法律 — 《災害管理基本法》(Disaster Countermeasures Basic Act),並成立由首相領導的「中央防災會議」(Central Disaster Prevention Council),以協調全國的防災減災工作。該會議的成員包括内閣成員、政府及公共機構代表。《災害管理基本法》亦要求内閣每年都要向國會提交防災計劃報告,讓全民重視防災減災,並促使政府投放資源加强國家、區域和地方防災管理措施。《災害管理基本法》亦確立 9 月 1 日為日本「防災日」,每年在這日全國都會舉行防災活動和演習。

    「伊勢灣颱風」所帶來的一個重要的防災措施,是為名古屋建立法定「洪水災害範圍」,限制沿岸私人及公共建築,以及建築物的地面高度、地底範圍入口高度和防洪要求,並且製作災害地圖及應急和疏散計劃(圖 8),供市民參考和準備。災害地圖以日本史上最強颱風「室戶颱風」、「伊勢灣颱風」或同等的颱風在漲潮時經過三河灣和伊勢灣海岸,對海岸造成影響最大並發生泛濫的情況下,模擬計算淹水區域,淹水深度,淹水持續時間而得出。

    圖 8:名古屋南區(Minami Ward)的風暴潮災害地圖。(來源:名古屋市災害應對總部)

    另一個影響範圍更廣的措施,是提升日本三大灣區(伊勢灣、大阪灣和東京灣)的防洪設施及制定疏散計劃,設計也是以「室戶颱風」、「伊勢灣颱風」或同等的颱風的强度、最大風半徑、移動速度和方向作爲參考(圖 9)。這三大灣區共有 577 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在平均海平面(以漲潮計算)以下,被風暴潮威脅的風險相當高,受影響的總人口達 400 萬。

    圖 9:評估東京灣可設想的最大規模風暴潮所採用的三個歷史颱風(伊勢灣颱風、大正6年(1917年)颱風及1949年凱蒂(Kitty)颱風)的集合路徑。(來源:東京都港灣局)
    圖 10:東京灣江東區風暴潮災害避難地圖。(來源:東京江東區土木部)

    最新的「東京灣區風暴潮災害避難地圖」可以從網上下載(圖 10)。為應對氣候變化,在 2020 年,日本對於海岸保護的基本政策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海岸管理應考慮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海岸水動力條件未來變化。根據這項政策,每個海岸管理機構被要求在 2025 年之前修訂海岸保護基本計劃,考慮海平面上升、颱風强度增加及海浪高度增加等因素,以提升防洪設施的要求。

    岑智明先生參與創作的天文科普漫畫 — 《CMS 天文調查隊》最新第 3 期經已出版,歡迎到各大書店,或 Playit.hk 網店購買。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