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氣候挑戰】COP29:時間無多

    2023 年 9 月,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前的一個預備會議 ——「氣候雄心峰會」—— 說了一句話:「人類已打開地獄之門」,引起了全球關注氣候變化令人憂慮的情況。2024 年 11 月,古特雷斯秘書長於阿塞拜疆舉行的 COP29「世界領導人氣候行動高峰會」上也說了一句類似的金句:「我們正處於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 °C 的最後倒數,時間無多。」

    【氣候挑戰】11月四連颱風的啟示 海水溫度與颱風

    今年 11 月中,秋冬之間,西北太平洋同時出現 4 個熱帶氣旋,非比尋常!原因是這種以往只會在北半球夏季出現的情景,竟然會在今年秋季出現!而且這 4 個熱帶氣旋其中 3 個都曾達到超强颱風級別(銀杏、天兔和萬宜)。這些令人憂慮的情況是否代表全球暖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氣候挑戰】城市人不懂的天氣 空間天氣與氣候解構

    今年國慶慶典期間,受到「電離層閃爍」(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的空間天氣(space weather)現象影響,維多利亞港上空的幾次無人機表演被逼取消,但深圳的無人機表演卻能夠在稍作延遲後順利進行。很多市民都覺得疑惑,以為香港的無人機技術比人差,甚至猜估背後有不能說的秘密。反映大家對「電離層閃爍」這個相當技術性的術語感到陌生,而且對一河之隔的香港和深圳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感到困惑。

    【氣候挑戰】超强颱風摩羯 何解對越南造成重大破壞

    2024 年 9 月 6 日黃昏,超强颱風「摩羯」以最高 10 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 230 公里登陸海南島文昌市(動畫 1),隨後於廣東湛江市第二次登陸,橫渡北部灣後,仍然以超强颱風强度,再於 9 月 7 日下午在越南海防市附近第三次登陸(圖1)。雖然它在海南只造成 4 人死亡、95 人受傷,但在越南所帶來的暴雨卻引發洪水和山泥傾瀉,至少造成 329 人死亡或失蹤,1,992 人受傷。

    【氣候挑戰】日本對應超級颱風的經驗

    8 月 29 日,超强颱風「珊珊」吹襲日本九州,造成 8 人死亡、127 人受傷。今年暑假期間,香港沒有受颱風影響,但日本卻接連遭受「瑪莉亞」、「安比」及「珊珊」吹襲。今期讓我們看看日本的歷史颱風及如何處理氣候風險。

    【氣候挑戰】應對水浸風險:其他城市的經驗

    筆者今期邀得陳灝博士一同撰文,介紹其他世界城市如何應對水浸風險。陳博士於月前訪問中國內地及香港,並於 11 月 7 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就 4 個沿海城市如何減低水浸風險作講座,分享內容非常具啟發性。筆者於是邀請陳博士合作寫文章,把相關知識帶給《PCM》讀者。

    【氣候挑戰】暴雨及洪水

    香港剛在 9 月 8 日迎來自 1884 年以來的最大暴雨,造成多處損毀和經濟損失。歷史上也有數次嚴重雨災造成人命傷亡和破壞。下表列出部分曾嚴重影響香港的暴雨。

    【氣候風險】颱風及風暴潮

    眾所周知,香港位處華南沿岸,每年都會受颱風吹襲,歷史上更有數次嚴重風災造成巨大破壞和人命傷亡,近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和「天鴿」所帶來的災情也令人難忘。

    世界的城市綠洲

    為應對正在加劇的全球暖化和城市熱島效應,我們必須為城市降溫,其中一個主要方法是讓城市設計充分考慮空氣流通的要求,使自然風(尤其較涼的海風)可以經過樓宇之間的「風道」流入城市的心臟地帶,減少熱力積聚。

    城市規劃要有風道

    上期談到,尖沙咀的中心地帶會受密集的高樓大廈屏蔽,空氣不流通令氣溫較周圍高出許多。在全球變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類似的城市熱島效應將會有增無減。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為城市降溫?

    最新文章

    【場料】戶外造型 SSD 不賣三防另有賣點

    高速外置 SSD 一向有一班專業用家需要,如果有三防功能的話更會優先考慮。不過近日 Orico 有一款採用「三防外型」的外置 SSD 就要留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