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期待了30年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梁偉峯博士 Dr. Joseph Leung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 30 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 3450 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email : mail@joseph.hk

    30 年時間能夠有甚麼的基建?回歸前的「玫瑰園計劃」只是用了 10 年時間,誰也想不到一個電子道路收費計劃需要等待 30 年,單是諮詢已超過 5 次,更不談當中所涉及的費用。據了解,即將公佈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將交代最新進展。香港地少人多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不少調查均指出國際企業放棄選擇香港為亞太區總部是因為空氣質素差,導致如斯田地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太多車輛流通街上,不單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更做成嚴重交通擠塞。多年來特區政府只是空談政策,欠缺具體解決方案,其實情況已經每況愈下,在繁忙時段部分塞車情況猶如曼谷市中心一樣,車輛舉步為艱。

    事實上,港英政府早於一九八○年代已提出試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經歷至少五度研究諮詢都未能成事。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繼續推展計劃,運輸署其後建議在「中環核心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初步擬定範圍由南面沿皇后大道中、下亞厘畢道及荷李活道劃線,西面以上環林士街起,至中環美利道及花園道劃界。現實一點而言,電子道路收費並非甚麼登陸火星計劃般複雜,比香港更小的新加坡早於 1998 年已經推出相關系統,並於早前更新至第二代,其他國際城市如倫敦、米蘭、斯德哥爾摩、紐約更不在話下。

    從科技角度而言,相比於過去 30 年要建立這個系統,確實容易得多,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問題是特區政府的決心,總有持分者作出反對;再加上欠缺解決源頭問題的政策,私家車數目飆升、道路網絡不敷使用是市區道路擠塞的其中一個主因,目前本港有 77.1 萬輛領牌車輛行駛,較十年前大增三成,當中逾七成即 56 萬輛車為私家車,因而導致滿街都是違例的泊車,車主亦無視法紀,筆者實在不明白他們為何「有錢買車、無錢泊車」的心態。

    總括來說,世上並不存在完美無瑕的解決方案,一定要付出代價,但可以肯定愈遲解決代價愈大。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