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型冠狀肺炎在港爆發第三波, 疫情嚴重,特區政府決定推出「 2019冠狀病毒病測試普及社區檢測計畫 」,由 9 月 1 日起免費為全港市民採集鼻腔及咽喉混合拭子樣本。此計畫是好是壞各有見解,參與與否亦屬個人意願。
觀乎市民對檢測計畫最關心的,莫過於私隱問題及檢驗結果。前者,從政府在普及社區檢測計畫網頁內「白紙黑字」寫明,透過計畫收集及保存的個人資料可能包括:姓名、香港身分證號碼或出生登記編號。有關資料會用於(i )處理有關計畫的檢測預約登記;( ii )處理與預約登記相關的查詢;( iii)進行 2019 冠狀病毒病測試並提供測試結果;及(iv)製備統計數字及進行分析。
政府早就掌握港人的個人身分資料,理應不必擔心。最擔心的反而是個人基因( DNA )資料被送進系統。網頁也說明,計畫只涉及檢測 2019 冠狀病毒的核糖核酸( RNA ),抽取樣本及檢測病毒 RNA 的過程會涉及測試者的細胞及其中的核糖核酸,而測試劑並不能為測試者的 DNA 進行任何識別或排序,因此檢測過程不會收集到任何關於測試者的 DNA 資料。
這說法信不信當然也是個人決定。不過,在醫學界基於很多科學理據下已
表明, 檢測的誤判機率頗高, 即一旦出現假陽性結果,隨即送往醫治,
再驗才發現「擺烏龍」,那絕不好受,也是最難過的心理關口。
數據助驗證推斷
站在科技界立場,看到如此龐大的檢測活動本是應該開心的,因為在大數據當道的今天,如能獲大量市民參與,所得的數據豈不是如獲貴寶?只可惜,如政府所說,檢測工作只為找出隱性患者,所得的數據來來去去就是市民身分證及電話號碼,詐騙集團、廣告宣傳公司才對這資料感興趣。要不是就是找出病源基因,即是本地感染傳播,還是從外國而來再在社區散播,這不是已經在做嗎?第三波疫情爆發初期,專家已發現病源基因跟本地的不同,繼而推斷病菌經外地感染人士帶到社區傳播。
人工智能醫學著重臨床數據,有足夠的數據就能證明事實、驗證推斷。但業界對檢測計畫大多沒有熱烈期盼,可以想像得到所獲的數據也不見得具價值。如此花費辦一個全民計畫,最終可能收回一個「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