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香港津小 推AI體驗班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AI勢在必行,現時學界情況有如當初STEM發展。技術已普及,但從教育角度而言,很多人會感空泛。幸而香港學界 一直有熱誠的教師,並樂意分享經驗,今次小記找到另一位原非IT背景出身的教師,自行嘗試結合各類型AI資料,引領小學生認識AI。

    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結合多種文化和教育,教育制度下的學校也承襲此特色。當中有優點也有缺點,由於香港教育界空間大和角度多,能培養出各類型的人才,但遇上需培育專業發展時,教師就需要份外的隨機應變智慧和毅力。

    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推AI體驗班
    (左起)保良局何壽南小學主任洪偉杰、學生鄭穎俊、陳俊熙、陳梓傑、區樂琳、校長甘豔梅、學生葉芷晴、鄭?、顏日熙和張嘉強。

    何小STEM發展

    保良局何壽南小學校長甘豔梅表示,校內發展STEM已有三年歷史,學校以主題方式教授,四年級從科學出發,經由水耕種植,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五年級是智能家居,運用Micro:bit處理智能家居等。高年級有穩定的課程發展,而教師們也會自行持續進修,當中主任洪偉杰(簡稱洪主任)於今學年提出進行人工智能體驗班。發展新課程概念,沿自洪主任的特殊經歷。洪主任是訓導主任,主要任教科目是常識和體育,也有教授數學,他直言過住IT非本身專業,但如此一來設計新課更適中,因為他是由零學起,課堂設計能更顧及初學者。

    非IT教師自學AI

    至於洪主任的IT能力培養源於偶然機會下,他去年參加了GETN並獲得傑出GETN 3.0老師獎項,繼而參與HKACE,踏進IT專業領域。整項課程令他對資訊科技更感興趣,加上隨著社會需求轉變,留意到AI應受關注,而期間再有機會參與相關類型的進修。洪主任直言於AI課堂中,感受到當時學界推廣的AI內容較艱深,作為個人進修確實能增加知識,但與香港小學現況有所差距。因此他進一步尋找資料,包括閱讀不同地方和出版社的網站及書藉,最終自行訂定合適學生的六堂,每堂一小時的人工智能體驗班。

    理論課既有講解,同時也更加入不插電元素的活動,圖中是用UNO學習分類。
    理論課既有講解,同時也更加入不插電元素的活動,圖中是用UNO學習分類。

    那麼洪主任如何編排小學生學習AI呢?洪主任邀請不同吸收能力的學生參與,既可授課,也可測試課程深度。另一方面,他以個人學習經歷及教學經驗訂定課堂規劃。首兩課是理論為主,讓學生有基本概念及認知。其後開始進入實踐,第三課堂接觸類似生活上的實例,訓練無人駕駛搖控車讓他們近距離接觸AI應用。第四課堂動手做App,最終會期望學生能試行製作簡單的成品。小記參觀的是第四節課,主題是淺嚐人工智能的圖像辨識。

    初期活動是用積木,學習分類的變化,當中涉及機械學習的初步概念。
    初期活動是用積木,學習分類的變化,當中涉及機械學習的初步概念。
    第三節課運用了無人駕駛搖控車,洪主任說程式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如何訓練無人車的學習歷程。
    第三節課運用了無人駕駛搖控車,洪主任說程式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如何訓練無人車的學習歷程。

    從體驗掌握AI

    至於當日觀課,課程編排首5分鐘是圖像相關事項的基本理論講解,先回顧影像的元素,包括像素及檔案大小,接著是相片與數據的關連。然後是圖像辨識的角度,重溫機械學習原理及AI運作流程。接下來是學生們公認課堂最有趣的部份,在不同AI網站進行實作測試,分別是Thing Translator、Giorgio Cam、Move Mirror和智庫人工智慧教學平台(簡稱AI教學平台)。前三項主要是體驗,最後一項是動手做,整個編排是讓學生由淺入深感受AI變化。

    Thing Translator
    https://thing-translator.appspot.com

    拍照後能識別圖像,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運用Google圖片辨識和語言翻譯。
    拍照後能識別圖像,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運用Google圖片辨識和語言翻譯。

    Giorgio Cam
    http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ai/giorgio-cam/view

    一個音樂創作網站,拍照後會產生出音樂。當中運用Google圖片辨識、文字轉成語音平台和製作音樂互動的程式。
    一個音樂創作網站,拍照後會產生出音樂。當中運用Google圖片辨識、文字轉成語音平台和製作音樂互動的程式。

    Move Mirror
    https://experiments.withgoogle.com/move-mirror

    Move Mirror能經由影像探測人體身體部份的模型,以捕捉人類的活動方式。
    Move Mirror能經由影像探測人體身體部份的模型,以捕捉人類的活動方式。

    真正運用AI教學平台

    最後,學生會自行編寫一個能辨別性別和臉部特徵的人面辨識App。AI教學平台介面類似App Inventor,當中是學界所熟悉的積木編程,經由十多個步驟,學生就能編寫此程式。洪主任指出網站提供教學,學生能於下課後,隨影片自行學習。

    與上述每個體驗一樣,洪主任會先示範自製人臉辨識App。
    與上述每個體驗一樣,洪主任會先示範自製人臉辨識App。

    學生能掌握AI認知

    至於學生在四堂課裡,能初步掌握AI嗎?答案是可以。小記詢問了學生有關AI的原理、操作和應用,八位學生均能明確的回覆,最重要是能說出生活事例,可見AI對新生代來說,確實不太陌生。至於使用和操作上,對學生來說不 太困難,觀課期間,同學們每次於聽講後,均能順利測試及操作。此外,學生們坦言有體驗才能加深印象,純理論講解就較難吸收,四節課堂當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最有趣的是Giorgio Cam。

    毋需1小時,學生已能製作App。
    毋需1小時,學生已能製作App。

    期望AI普及

    由STEM開始,接著步入AI,香港教師熱血堅毅,畢竟要學習兩個新範籌不是易事。另一方面,看來危機也是轉機,很多老師表示經歷STEM後,體會到教學巿場正不斷變化,工具迅速成熟,令艱深知識得以簡化,有利於普及。小記誠心,期望AI能發展更順利。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