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長者有「撞聾」,情況嚴重也不喜歡使用助聽器,一來怕異相,二來聲音效果參差,三來長時間配戴有機會耳鳴。樂聽科技開發流動程式,將智能電話變身智能助聽器,好好隱藏日常生活中,還配合軟件技術降低噪音,令弱聽人士可自信地重投社會。
聽力障礙往往影響患者的社交,弱聽更是不少長者面對的問題。助聽器是現時最常見的解決方法,但效果不算理想。樂聽科技的智能助聽器以智能電話的收音咪和耳筒,配合程式便可放大周圍的聲音,實時透過耳筒播放,讓弱聽者能聽到應有的聲音。使用時,就如日常使用電話聽歌一樣,不為人知地戴上助聽器。
啟蒙該公司創辦人文智輝開發這程式,因家中爺爺年時已高,聽力減弱,卻不願配戴助聽器,影響日常生活。他表示,助聽器的基本技術原理是放大聲音,在人多噪雜的地方使用或長期配戴,容易令用者感到煩厭。「試過坐在爺爺旁邊,也到聽到助聽器發出的『沙沙』聲,可想而知有多騷擾。」
弱聽者抗拒戴上助聽器大多怕遭人標籤。他指出,戴著助聽器外出,有時也頗尷尬,加上助聽器昂費,由數千元至幾萬元不等,即使質素較好的貴價產品,亦避不過外貌問題。
效果更勝助聽器
為了讓爺爺放心戴上助聽器,在理工大學讀電子及資訊工程的文智輝,畢業研究項目選定開發智能助聽器。運作原理看上簡單,以咪高峰收音,經演算法處理放大聲音,由耳筒播出,背後卻涉及複雜的技術,特別是延遲時間。「Android 或 iOS 提供的 SDK 開發套件,延遲可長達 1 秒,不對口形,使用體驗欠佳,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
SDK 的延遲時間來自操作系統架床疊屋的架構,存取硬件設備需要經過多重處理,便花耗時間。智能助聽器程式由代碼直接存取咪高峰,交到聲音處理引擎,然後傳送到耳筒播放。「延遲大減至 18 微秒,跟助聽器相近,近乎實時,聲音跟眼前影像互相配合,用戶體驗更佳。」
另一優勝之處是聲音比助聽器更動聽。一般助聽器的聲音範圍只有 8kHz,樂聽可做到 20kHz,近乎 CD 音質效果。文智輝稱,智能助聽器程式較傳統助聽器更佳,在於用軟件消除噪音,可根據現場環境設定不同的消噪效果,現時有三個模式:室內、室外和空曠場景。「不同環境用上相應的降噪音演算法,減低雜聲,針對人聲或現場聲音放大,沒有回音,無論遠近聲音亦清晰可聽。更可按用戶的需要,調節高、中、低音的音色。」
他還計畫,日後甚至可根據不同情景調節降噪效果,例如針對看電視的需要,擴大整體環境聲音。現在樂聽程式可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費下載,不久後將轉成收費程式,傾向以月費或年費方式。但他強調,用戶付出的費用一定比傳統助聽器低。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培育機構助推廣
這程式的效果是否比傳統助聽器更好,從由首位用戶、文智輝爺爺的反應便可知。他表示,爺爺用了這程式後愛不釋手,跟用了多年的助聽器成強烈對比。由於聽力改善,他說話多了,人也開朗。
事實上,程式自推出後,交由不同老人院、社福機構等給長者測試,反應均認為比傳統助聽器更好,尤其對輕度和中度弱聽患者成效最明顯。「不單聽人聲更清晰,也可看電視、聽收音機,跟社會更貼近,與家人、朋友有更多話題。」
2015 年畢業後,文智輝積極將項目商業化,創辦公司外,還加入不同培育機構。先後獲理大微型基金及其他培育計畫,去年 10 月又入選科學園、法國社企培育機構 Le Comptoir de l’ Innovation(CDI)及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合辦的「So In So Good」社創企業培育。他坦言,創業團隊的技術人員背景強,卻對市場推廣一竅不通,由培育機構的人脈帶領,將程式帶入本地非牟利組織。今年也將透過特區政府的公營機構試用計畫,讓更多人認識該程式。
他表示,現階段的挑戰是如何打入長者市場,幸好不少長者都在用智能電話,硬件設備已不成問題。下一步將支援一部智能電話連接多個藍牙耳筒在安老院內使用,讓醫護人員同時跟多位長者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