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談及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的主題教學方式,最強大的優點是多角度讓學生有反覆鍛煉思維的機會,同時因應多種類型的教學方式,亦可以適合更多類型的學生。畢竟傳統教學方式,以文字和教師傳授為主,最大受惠是專心聆聽善於背誦的學生,但世間有百樣人,多類形式的教學模式才能滿足各類學生的需要。這次談談從主題式教學的思維轉變,本文談談運算思維用於中文科及 AI 的成果。
很多人誤以為茶餐廳知識僅是生活日常,而不適合當作學習主題,但根據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任教中文及電腦科的鄭婉婷老師講解,校內所設計的各學習主題,均是教學團隊用心挑選和設計,理念需吸引學生興趣,繼而引入課程的知識;而重點是這樣可培養學生自主搜集知識,並經由協作解決難題,這也是她參加 CoolThink 培訓及任教數年後所注意到發展思維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也是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發展的能力。
STEM 培養學生應對各類狀況
作為中文科及電腦科老師,她認為未來社會需要有更多想法,至於學生的想法,於學習後也陸續有所改變。她表示,教學初期大多數學生的未來理想工作並不包括電腦相關,但在STEM普及後,學生們接觸機會多了,對未來的工作種類亦有更多認知和預期,由過往以「三師」為主的相關工作,拓展至其他範疇。不過鄭老師說,學生最明確的轉變不限於未來工作的想法,她認為最貼身心的是整體思維轉變,例如學生具備此項能力後,在表達技能 (Presentaion Skill) 方面有明顯提升。
她分析,由於過往課堂如常識科,就算是有機會做報告,也僅限於和同班同學報告,難度不高。而其他類型的比賽,如運動、音樂及朗誦等,所培養的是技術層面的表演能力,往往學生背誦式技巧的掌握偏高,知識、技巧的綜合運用和應對較弱,學生沒有太多機會真正鍛煉即時應對,於不熟悉的範疇時反應尤其明顯,而這些情況在 STEM 比賽或活動裡將會讓他們有不一樣的歷程。
運算思維代入中文科
鄭老師再細心講解說,小學生的學習歷程所展現的教學差異,因應年幼學習反應不會於一時一刻展現,但當學生們於經歷各類情境設計時,由於當中需要不斷反思,當比賽或活動後,亦有老師們引領學生進行各類檢討、反思。學生們能因而學會思考,她形容高小學生成果確實較顯著,這些都是其他高小活動或比賽裡不常見到的改變。
接著鄭老師再以中文科作思維講解。在學生而言,「作文」的難點往往是有些題材當學生們還沒有經歷過,亦因此難以有所體會和感覺,更遑論將之書寫成文。作為老師要化繁為簡,低年班的教學就簡單至「起因、經過和結果」三個步驟,待高年班才加入「時、地、人、事」的元素連繫「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此下來就能豐富情節。
當經歷主題式學習的各次練習後,現時過往感到寫作困難的學生,如觀看電影能有感知,並可將之代入生活情境,就算是生活裡不曾遇上的經歷也變得較貼身,教學四步曲確實也是 「To play, to think, to write, to reflect.」。
四步曲加入 AI
如此類推,再換作電腦科裡高階及抽像的工業 4.0 及 AI 概念,同樣能分析編排帶給學生。她先提醒,當初推動 STEM 時不少人認為太高深,但教學目的不是期望每位學生能編寫程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是一樣。學校教學理念是期望學生能在課室看到或感受到未來,畢竟學生較少有機會走出社區,故此學生能體驗 AI ,而且當設備設定不太複雜時就最落地。
該校授課模式是先由資優小組試行,接著是曾參與小五、小六 STEM 比賽的學生。課堂大概以六堂內容編排,先教授人工智能概念,再示範人面辨識,接著重溫變數、 Loop 、 Sequence ,最後就讓學生試和玩,如此編排就足以讓學生思考每個部分的思維及應用。事實上,過往該校成功沿用上述概念,在上學年就曾讓學生製作出大富翁 AI 版本,讓學生用編程理解 AI 辨識分類。如此一來,高深的技術能在學校推廣,只要能轉變思維,播下種籽,栽培學生成林,在香港不會只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