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有效學習,學界一般會按部就班,以傳統的進度階梯作框架來規劃課程。但世事多變,如此緊湊的課程遇上疫情,師生們如何追趕進度呢?其實,香港教育方式已不限於單一框架,有學校早在多年前開始嘗試其他出路,而且已見成效,若大家要嘗試及思考找出其他學習方式,可從本文找答案。

STEM 學習推廣數年,但仍未普及,不少人認為 STEM 未能成為升讀大學指標,因此難以定位。演變至今,有部分學校重視發展,就自行設計編排本地學習課程;但也有學校視 STEM 作課外活動,即完成某專題即可,讓學習意義流於形式。
至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簡稱創意書院)一直視「學習經歷」為重點,因此重視真正學以致用的學習經歷及實踐,加上深知學生有學習差異,早就運用專案學習模式融入課程中。近年打正旗號,加入更多科技元素成 STEM 。本文分享他們兩個落地學習個案,也正好可看到另類的教學模式。
人字拖學人體工學
STEM 的課題通常都會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人字拖是大家經常接觸的生活用品,就在這個不起眼的日常用品身上,創意書院就設計出了一個學習計劃—「改良人字拖」。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設計與應用科技科課程主任朱永日老師(簡稱朱 Sir )就為我們分享了此計劃的經驗;人字拖不能使用下去的原因,多是由於拖鞋上的「人字」毀爛,因此計劃目標是讓學生重新設計人字拖令它更耐用,而從學習中會運用到立體掃描器以便學習人體架構,以及學習各類生產物料,以及實淺拖鞋的製作。
題材既貼地,而學生實質亦可經歷一次設計流程及認識香港文化,最終更需在有限物料下製作及生產。換言之,學習意義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學生需運用科技及不同學科發揮創意和藝術,而當中最重要,當然是一次真實及完整的學習經歷。



從科技開始創作
人字拖是設計科目其中一個學期的作品,接著介紹第二個作品會讓學習經歷更上一層樓,朱Sir講解學習方式是「 Technology Art 或 Technology Product 」,即是要學會用科技創作藝術作品,主題是音樂。

朱 Sir 表示,傳統創作音樂藝術品會使用樂器,但如此一來,就代表學生大多只會用樂器創作。若建基於科技產品時,樂器本身就可以是新科技產品,類似 Theremin ,此樂器是用空間反射凌空彈奏。那麼學生要如何具備新的創作實力呢?朱 Sir 表示,學校會在中四入學階段(學校暫未有中四以下班別)為學生灌輸連串的手作及設計基本知識,例如製作電子控制器、學習音樂表演等,加上前一學期作品作參考,以及老師從旁適時提點,學生就能完成這次的作品。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會略知創意書院的課堂並不是坐定定的授課方式,他們是通過動手製作的計劃,讓學生體驗學習流程。同樣有運用階梯,但可說並不明顯,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真正製作而擁有學習的經歷。

學習從經歷累積

不少人或許如小記般產生很多疑問,此學習模式會否太跳脫,不具備連接本地課業及升學。朱 Sir 微笑回答,實際已有教學成果可行。他指出以上的學習元素符合 ICT 學科基本元素,他只是沒有按課本教授。他在中五期中曾讓學生做模擬試卷選擇題,普遍於未練習情況下,能正確作答六成以上的題目,而事實是該校學生於 DSE 有達五星佳績。

換句話說,學生是超前完成學習進度及具備合格水準,餘下時間學生可以因應個人發展,補強應考能力和知識以面對本地公開試 DSE ;若不準備參加公開試,也可繼續發展個人創作,利用個人作品及知識前往外地升學或就業,這也是該校很多學生的實際發展。
接著小記另一疑問是每位學生是否均能成功製作成品?朱 Sir 回應,學校十分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發展,亦正因此並不是每位學生也會有所謂的「成功作品」,但教師職責也不是指導學生完成作品,而是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經歷。他提醒,失敗經驗是必然的經歷,只要學生去「執行」已達到「學到」的標準。

致力於追求效果而忘了學習初心,這是現存教學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上述學習模式能打破傳統受限的學習框架,令學習有更大的空間及不同路徑。如果大家有興趣,文章刊登時,該校仍有講座及招生,據說未來會籌備初中部,若你有興趣就讀採用貼地實用教學的學校,就不妨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