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機械層面的操作以外,該校綜合科學科科主任陳瑋麟也發展了以生物科為主,引發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的項目。陳老師坦言過往教科學甚困難,主要是當中如化學、物理等概念,在書本單以文字處理十分抽象,學生難以學習及理解。現在他會運用 Arduino 連結 IoT ,將很多學習概念實體化。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用海綿寶寶 進行生物講解
現時靚中很多學校現行的實驗及課程,陳老師坦言設計是沿自校內學習需求,當時有感於真正生物更易令學生感興趣,遂開設了珊瑚及魚類等生物的海洋魚缸。然而問題隨之而生,遇上學校長假期會難以監控,因此他著手展開 IoT 設計。同時,他留意到很多知識善用科技可適時更新,令課堂學習更有趣味,他舉例指出原來「海綿」和「海綿寶寶」有一定關聯,當海綿能在課堂中呈現,大多數學生均感興趣。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IoT 顯示科學原理
此外,按上述以一反十的精神,他將相同原理實現於其他科學習作。延伸和具體說明上述的習作,當同學感受到生物趣味,就不難令他們關心海洋生態,從而認識科學。其實氣溫和濕度等變化會令魚缸的水蒸發,由於蒸發是水份並非鹽份,因此只要加入淡水就可以,然而相關數據可以如何監測呢?當中就需要溫度、濕度測量,至於水位可以用聲波或鏡頭進行深測或監視,以上一連串的運用,只要用 Arduino 配合 Wi-Fi 就大致可以進行,也就是 IoT 的實行。
他指出幸運的是現在有廠商配合 Arduino ,推出免費開放的 mBlock 程式可作編程,另一方面配合 Blynk 就可作手機編程。不過,由於兩者均是起步階段,缺乏配合 Sensor 的 Extension 。因此現階段最艱苦的是老師要用 C++ 編寫 mBlock 的 Extension ,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易學習。話雖如此,但充滿熱誠的陳老師,也自行製作了數組程式,供學生於新學年學習科學和 IoT 應用,以下將講解數組示範。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科學學習變得有趣
過往兩三年, STEM 在全港均是摸索期,不難理解對很多老師來說,道路看似並不容易,由其是學習邏輯思考的部份,畢竟對其他學科來說是一個全新領域。然而當老師們願意走出一小步,正如陳老師說重拾學習的心,當熱心和興趣得以結合,慢慢就會發展出一條合適的路。靚中兩位老師的經歷,正是將傳統冷冰冰的科學變得有趣,實在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