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及我的投資方法,是估算某股票在該年度的股價游走區間,在區間下半部分兩至三次累積股票,待股價升上區間上半部才考慮分段沽出。去年,這方法發揮得不錯,能達至穩中求勝的目標。
以港交所(388)為例,在 25 至 40 倍市盈率區間游走,其實是過去數年每年股價走勢的平均值,對這些業務相對變化不大的基金股,市場對其估值高低位容易形成共識,當股價跌至近25倍市盈率時,吸納的資金便會愈來愈多,成為支持位。
另外,我去年亦在中銀香港(2388)的 9 至 12 倍市盈率區間進行了兩次低買高沽。不過,提醒大家,預測就是預測,有對有錯,市場不一定完全認同你估算的區間。但實際上即是等待低位才買入,這舉動已降低投資風險,上升空間及機會也得以提高,從而增加投資的值搏率。
溝淡也講紀律
當然,這方法從另一角度看是「溝淡」,跟我一直鼓吹的「止蝕」風險管理背道而馳,所以前提是需認識所投資的股票, 並對其有信心,不能有絲毫「投機」的動機, 否則只是在搏運氣。同時,要知道過往的股價走勢能形成一種模式,可成為預期市盈率區間的參考,不然便不應使用此方法。
另外,若果買入股票後,發現有重大事件發生,有機會不再參考過往數年的估值模式,也應當機立斷沽出股票。好像從事石油開採設備及服務的中海油田服務(2883),估值區間於過去數年如油價般也算穩定,可是當油價於去年第四季劇跌後,採油企業見無利可圖而減少相關投資,在「買入原因不再,便需即時沽出」的投資大前提下,形勢驟變,過住估值區間已非有力參考,便應果斷止蝕,避過其後更急更深的跌幅。
再者,運用此方法亦需有耐性及紀律,包括等待低價買入的時機,及買入後待高位套利的機會。需時數個月甚至一年,好像去年估算大型內銀股的市盈率區間在 4 至 6 倍,結果高位要待 12 月才出現。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