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新媒體,新思維

    Lawrence
    Lawrence
    《PCM》創刊編輯, 見證電腦由 Monochrome 到 3D,9.6Kbps 撥號到 5G 無線上網年代,DIY、攝影、影音、手機樣樣啱玩。

    《PCM》是 1993 年創刊的,換句話說,踏入 2017 年就已經是 24 個年頭,今年底就正式踏入 25 年了!作為一本香港為中心的本地印刷傳媒,已經算是老大哥。去年《PCM》由傳媒集團分拆出來獨立營運,我們擁有更大自主權,但同時也受到轉型新媒體的挑戰和衝擊。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影響不單是印刷媒體,甚至是電視、電台,不同的傳媒都需要轉型以生存,原因就是新一代年青人「90 後」開始成為社會主力,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和網絡結上不解的關係,可以說是「食住數碼奶嘴長大」。新一代的作息和生活方式,和舊一代人有相當程度的不同,要轉型新媒體,先不談內容轉變,單單要摸熟新一代接近媒體的方式,就已經不容易。

    電視轉戰 OTT 啟示

    最近,讀了一份有關美國互聯網用戶對觀看電視節目的模式,是電視廣播還是自選方式?訪問的 3,116 名年齡 16-64 歲受訪者中,發現年紀愈細的觀眾,愈是喜歡自選節目,當中 16-24 歲組別,有一半人選擇自選節目,就算年紀最大的 55-67 歲群組,都有約四分之一觀眾選擇自選服務的。如果套用在本地的電視廣播上,使用大氣電波廣播的電視節目,有機會失去約三分一電視觀眾,直接影響廣告的收入。

    本地電視台自去年開始大力推廣 OTT 服務,除了透過網絡商合作配套服務月費計畫外,目前也準備將網站上的 OTT 服務改為只限會員模式,以作為日後收費方式鋪路,如果 OTT 服務將來變成主流,那現時政府提供的數碼電視頻譜,就會變成浪費。當然,模擬式電視廣播至今仍然繼續,數碼廣播的頻譜要取消,相信都可能要再過多數十年,但無論是傳媒機構或者是政府本身,都應該要適時檢討傳統模式的電視廣播節目的內容與價值,隨著觀眾層的改變,往後五年、十年的電子傳媒要如何走下去?2017年,個人相信會有個頗清晰的啟示,免費電視廣播會有人打退堂鼓。

    不同受眾不同內容

    了解受眾結構層的改變,才能夠有設定新內容的方向,放於所有媒體都一樣,今日我們在 Facebook 上看到不同媒體爭相出文,用的手法各異,但百花齊放,雖然好多媒體發放的資訊背後是有所目的,但我欣賞的,反而是媒體如何運用社交平台的手法,日日新鮮,秒秒進步,香港媒體在社交平台的表達手法,比好多外國媒體,處理得更精彩。如果有心細意學習和分析,絕對是一門上好的社會大學課。

    傳統報人都要搞網媒,我們又何嘗不是要面對「轉型」問題?別擔心,看到這裡,不是要宣傳《PCM》印刷版有異動,相反印刷版稍後會有新面貌和大家見面,但更大的改動在於網上,我們都希望今次轉型能夠摸清方向。三月份將會有好消息公佈,記得留意。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