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愛跑跑跳跳,這是成長必經的,需要借由活動發展身心。人和環境有很大的關連,公園的遊樂設施是由成人為孩子設計,但若細心觀察,孩子不會單純在成人安排的遊樂設施上玩,他們會充分善用設施附近的空間,例如繞樹跑、從滑梯走上遊樂設施等,這才是真正孩子眼中的遊樂空間。
身體發展需要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可安心跑、跳、玩的地方,才有發展空間。兒科顧問周鎮邦醫生表示,這一代兒童除飽受肥胖問題困擾外,體能與上一代比較,例如跳躍能力,也明顯較差,相信與體能遊戲的減少有關。周醫生又指出,外國早有研究報告顯示,兒童的腦部發展與經歷有莫大關係,年幼時接觸到的事物,將決定腦神胞神經連接的發展,所以多姿多采的環境將有助兒童全面及健康的發展。由此可見,缺乏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是累積性,一天不會看到差別,但長期所造成的影響十分嚴重。
兒科顧問周鎮邦醫生表示孩子缺乏地方玩樂,有礙其腦部和體能發展。 |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Kathy)擁有多項遊樂設施專業資格,包括國際遊樂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和認可遊樂場安全檢查員(美國)。 |
自信心及社交確立
除了身體發展外,從事遊戲設計多年的專家王見好(Kathy)續講解遊樂設施往往會給予孩子自主挑戰的機會,從而讓他們培養自信心。近年香港很多孩子有情緒問題,正正是由於他們缺乏挑戰。另一方面是父母慣常替代子女解決問題,但若在遊戲空間內,孩子會有確實的自主權,他們很清楚自己是否要去做,遊樂設施讓孩子可自主選擇鍛鍊機會,並培養出自信心。例如若有長短不同的滑梯,孩子往往起初會不敢接觸較高較長的滑梯,甚至爬樓梯也不想,但當有機會接觸後,他們會經由觀察,再自行找出適合攀爬上滑梯的方式。因為孩子天生有挑戰自己的渴求,適當的遊樂設施,將可啟動他們的慾望,這才是真正的成長方式。
此外,現今香港的大家庭不多,孩子以1、2個為主,社交能力自然降低,而遊樂設施正給予孩子這種空間及技能。孩子的專屬社交空間,不再有大人代為安排秩序和方式,例如排隊滑梯、堆砌式的組件,均可讓他們會自然學習分工、分享和合作。
歐美日的繩網設計依據安全指示,可設計至三個成人之高。這些設計對孩子而言,伸展和挑戰程度十足。 | 玩水的遊樂設施,近年極受歡迎,也豐富了孩子的觸覺。 |
滿足孩子自主設計
要滿足以上述的條件,遊樂空間設計需滿足三個條件,包括安全、通達和多樣性。Kathy表示目前香港遊樂空間設計符合歐美安全指引,而通達是指共融性的設計,例如供輪椅人仕使用,然而最後一項的多樣性就較少見。
所謂的多樣性,可視作四項需要。首先是滿足體能伸展,遊樂空間應包括平行、攀爬、跳躍、搖擺、滑動等,但香港設計多顧及十足的安全,導致挑戰性不足,例如設施高度僅到達成人的肩膊,也鮮有多重挑戰性的攀爬組件,若參考世界各地,只要符合安全指引,例如繩網洞口於限制以內,然後頂部可有較高洞的口,這樣失手時就不會穿透到底,孩子也可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活動。
其次是豐富孩子感官,感官指聽覺、視覺、觸覺。以觸覺為例,膠墊以外,可考慮多運用沙,而日本滑梯常見的滾軸會有少許「蹬」的感覺。不同的物品,大小軟硬等也是觸覺的延伸。這種觸覺對兩歲以下的幼兒尤其重要。最吸引一家大細的自然是各類型「水」設施。另一個豐富感官裡的重要元素,原是與大自然互動,少了這個元素,防疫系統能力會降低;例如螞蟻在樹上行走原是很普遍的現象,但現今很多孩子會懼怕,多接觸自然有抵抗力。外國推行設施有更大自然化,正是讓感官和體能融合。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們會迅即判斷和找出適合挑戰的路線,從而建立自信心。 | 遊樂設施往往要多人共享,孩子可在此自然發展社交能力。 |
另外,若遊樂設施的設計,能有更多的組件、角色遊戲等設施,就可滿足社交需要。Kathy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經驗,她曾遇見一個有自閉症孩子的媽媽,過往她很擔心孩子無法與別人相處,但在「散件」遊戲的空間中,他就會自然利用物件與他人接觸。
最後一項就是配套設施,孩子可以玩很長時間,但父母若無法安坐、洗手間不足等,會間接讓孩子無法繼續享受遊樂設施,因此適當的乘涼處、便利的洗手間設施、清晰的指示牌等,都可提升使用者感受。其實所有設計,均由孩子基本需求而來。Kathy語重心長的補充了一句,近年家長給予孩子很多,或許保護了孩子即時的安全,但往往也拿走了他們日後的健康。
明天Kathy會向大家推介港日的親子好玩遊樂場。
(本文相片由智樂兒童遊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