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有媒體報導,香港有八歲女孩能焊接電腦,該篇文章有不少迴響。若筆者告訴大家,有小學學生能焊接之外,更可設計電路,大家能想像嗎?
教育十分奧妙,善於此導者,能培育出意想不到的人才,保良局西區婦女福利會馮李佩瑤小學(簡稱佩瑤小學)正是此類型的學校。當政府才開始致力推行 STEM 時,他們早於十年前已開始推行相關教學。佩瑤小學校長鍾美珍表示,學校的辦學宗旨之一是致力培養科技與創新成為學生的必備技能,而鍾校長也深明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需有吸引學生與趣的原動力,因此於中英數三科科目之外,早於十年前已開始運用天文與機械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觸機械實踐知識
要進一步接觸天文學知識,同學的科技能力也必需增強,因此該校在發展天文課程的同時,也讓學生學習機械知識。負責天文及機械課程設計的鍾志民(Ian)老師表示天文是切入點,可啟發學生好奇心,但要進一步實際培養實踐及探索精神,會於設計機械過程實踐。
機械人對學生而言十分有趣,並且當中需要程式培養邏輯思考,加上各類的感應器運用,還需要配合數學計算及不斷精確測試,再配合通過試驗及求證,學生從此可培養出有證據說明的能力,而非單憑感覺。此外,由於學生有自由設計空間,也會有美術兼顧實用的設計能力,以上正是 STEAM 的元素。
深入談到機械人課程設計,也是今次採訪的主要目標,鍾老師表示該校現時的課程歷經逾十年。亦因此已設計出讓小學生們能自組 Arduino 機械人及程式,但讀者們切勿誤會,小學生所製作的並非巿場上的半製成品,他們所製作的是由 Arduino 基本底板,甚至要自行焊線路和上鏍絲,最後用 Arduino IDE 逐句撰寫句子才能完成的機械人程式。
先說一下鍾老師的背景,他是佩瑤小學電腦科老師,大學時期主修電腦網絡,目前也在進修電子工程學位並將於今年畢業。此外,他本身熱愛天文學,也是天文學會成員。他表示校方現時的機械人課程,是按過往經驗,並參考外國教學文件及實際課堂經驗,經累積而規劃。
參考外國運用專題學習
或許讀者會和記者一樣深感疑問,小學生是否能具備這些能力,或是老師太怪獸?鍾老師分享此類型專題學習方式在外國十分普遍,他在英國的中學期間就是以類似的方式學習,英式的學習經歷讓他深感不受限的學習方式,能孕育出具備各項才能的學生,也是他樂意籌辦兩項課程的原因。此外,他表示有美國研究指出,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選讀 STEM 課程,大概只有 20% 學生適合培養成為專長,故此佩瑤小學也將培育方式分為兩種方向。常規的電腦課有較基本的天文和機械人知識,但會著重體驗和基礎學習。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另一方面,該校於課後增設天文及創意機械人學會,該學會並非是純興趣方式可參與,因此會先向學生進行能力評估,還會和家長面談。鍾老師強調評估不是為了挑選精英,而是要確立學生的興趣,以及確認家長能對子女給予支持,畢竟學習科技會經常接觸電腦,家長要確認學生的學習因由才能給予支持,鍾老師強調與精英班並不一樣,因為要確認的並非成績。
推動 STEM 專業認知
鍾老師認為香港學制及社會文化仍有待加強,相比外國學習和動手作學習知識,香港往往只有至大學才開始。其實科技工程工作的專業出路很多,逾三十多項,工程、機械及程式設計均是專業人士,而香港一般人士認為只有醫生、律師才是專業人士,向家長溝通時,此方向也是重要的說明點之一。畢竟,學校資源有限,認真能讓真正有興趣及能力的學生參與為期三年的學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