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童年代是不是伴著比卡超長大的?如果是的話,你的腦瓜裡好可能有個 Pokémon 區域!筆者不是在開玩笑,這可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畢業生 Jesse Gomez 所發表的報告。那個區域就在你耳背附近一個叫「枕顳溝」的地方!
一直以來心理學上一直有一個懸案:為甚麼我們對特定的字眼或樣子特別有反應,而它們總是出現在所有人同一個大腦區域?最近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要在猴子用來處理所見物件的視覺皮層裡,發展出給等定類別物件的區域,就一定要從小讓牠們看那種物件,因為當時大腦對視覺體驗特別具可塑性和敏感。 Gomez 想這發現是否也適用在人類身上呢?
他想到自己 6 、 7 歲時總是不停地玩《寵物小精靈》,如果年幼多觀看特定物件對在大腦建立特定區域有重要影響的話,那麼同樣是玩 Pokémon 長大的人看見小精靈的圖像時,應該會比起其他刺激更有反應。他說 Pokémon 獨特之處在於它有過百種精靈,玩家需要熟悉牠們才可以玩得好,而遊戲又會獎賞玩家這些細小而樣子相似的獨立角色。他認為如果腦裡沒有這個區域,就無法做得到。
Gomez 與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Kalanit Grill-Spector 詳細研究之後,認為 Pokémon 相當適合用來進行這種研究,因為很多人自 1996 年遊戲面世以來一直玩至長大成人,而遊戲並不是使用同一個角色不停地玩。而且當時小孩子都是用相同的細小裝置—— Game Boy ——來玩,都是相同大小的方形屏幕,而手持裝置的距離也是差不多的。這些條件都很適合用來測試一種名為「偏見偏差」的視覺理論。
由於在小屏幕上玩 Pokémon 代表小精靈只會出現在玩家視點中心一個很細小的區域,所以「偏見偏差」理論推斷應該會在用來處理視網膜黃斑區內物件的視覺皮層裡發現對 Pokémon 的大腦優先反應。
Gomez 找來 11 個小時候長時間玩 Pokémon 的玩家,包括他自己和實驗室經理,把他們放在磁力共振掃描器裡隨機顯示過百張小精靈的圖片,發現他們的大腦比起小時候沒玩 Pokémon 的人有更大反應。最後他們發現那個區域就在耳背附近一個叫「枕顳溝」的地方,而且每個人都相同。枕顳溝一般是對動物的圖像有反應的。
可能有家長認為這研究證明電子遊戲對小孩有深遠的影響,不過 Grill-Spector 指出我們的視覺皮層由數以億計神經元組成,有能力儲存大量不同類型信息。 Gomez 亦對擔憂小孩子因長時間打機而腦裡長草的家長說,受驗者全都有大學學位,他們都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