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實驗室設備
進行納米科研在於學校需要有相關的科研設備,那到底需要甚麼設備呢? Simon 介紹當中會運用一般的實驗室儀器,也需要額外添置一些儀器。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row][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third_paragraph]

[/third_paragraph][/row]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對 DNA 納米科技仍有疑問?筆者特地邀請 Simon 補充講解。他指出納米是一種肉眼不能觀察的體積單位,而他專長正是用納米進行醫學科研,其中一項方式是讓納米排序改變 DNA 架構。情況就有如砌積木,將 DNA 單位重新堆砌就可得出結果,為了能讓學生方便學習及設計,實驗以外,他會教授學生用 Tiamat 軟件進行 DNA 排序設計。
DNA 排序學習
以下是他以李炳中學於 2017 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 )參賽的設計,向本刊讀者作簡單示範。



中學生的無限可能
是次學生的學習成果, 實屬難得一見,主要是由於有老師及有歸屬感和使命感的舊生,通力合作獲得出一個先進的教育成果。當中也讓我們看到很多教育界的「問題」及「可能」。過往人類本身的差異,由於教育科學發展時間短,工業社會需求才能只需一致,因此培育學生方式單一也無可厚非。隨著社會經濟富裕,人們知識能力提升,培育學生資源及機會大大增加,然而教育制度和方式仍停留於過往,令到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也難以有空間學習及發揮。幸而學界仍有很多熱心老師,隨著 STEM 的刺激,多元教育陸續出現,惟編幅所限,日後希望有機會與大家作更多分享。最後,本文涉及多個科學部分,撰文是就作者所理解,若有技術疑問,可直接向 Simon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