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三招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文 正康
    文 正康
    親職教練及培訓顧問 致力於家長及教師的培訓,現主力教授LP 及家長教練技術課程,並著有「親子學習程式學」及「因型施教--管教有法」。文正康育有2 名兒子,當中2 年更當上「全職爸爸」,深明現今家長教養孩子之苦與樂。

    有次與 3 歲的吉 B 與年紀相約的小女孩鄰坐,同齡的孩子互相問候完,食物剛也預備好。我家吉 B 二話不說便拿起叉來,大啖大啖地品嚐美食;而坐在身旁的 B 女媽媽,則徐徐地準備好手機,放在孩子面前,然後把食物切碎,才把食物送到女兒口中。

    不久吉 B 已經秒速地用膳完畢,與哥哥玩手指遊戲。身旁的媽媽見到這情況很驚訝,禁不住問道:「究竟你是給如何做得到呢?」其實我沒有甚麼秘技,我只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慢慢讓行為變成習慣。腦神經科學家曾說,多訓練孩子某個行為,相關的腦內神經連結才緊密,傳送速度更快,習慣才會形成,要有系統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建議父母可以運用「心、手、腦」3 個原則幫助孩子:

    「心」:要對孩子要有信心

    不是每件事情父母都需要插手干預。有次小吉拿一包糖果請我代為開啟,我見那糖果包的封口貼得很緊,但我還是要求小吉自己先想辦法。我跟他說:「這糖果是給小朋友吃的,如果連小朋友都不能夠順利打開,這只有兩個可能(1)你未找到對的方法,(2)這個設計有問題。若然是原因一,那你可以再嘗試不同的方法;若然是原因二,那你有甚麼更好的提議給這糖果製造商呢?結果小吉想了又想,便用雙手加牙齒撕開封口,解開這個「千古謎團」,總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至少孩子肯動腦筋。其實父母要對孩子有信心,不用每件事都為孩子代勞,給予他們嘗試及練習的空間,容讓他們想出不同的辦法,孩子的好習慣才會慢慢建立起來!

    「手」:讓事情變得更方便

    有時孩子不願意做,並不是他們不懂,而是做起來太費勁!我家裡的繪本甚多,然而小吉總不能建立起自行閱讀的習慣。經我再三觀察,似乎是我在書本排列上出現了些問題。是故我把書櫃上的書重新排列,適合吉 B 的放到最底層,而把適合小吉的書放到與他視線可觸及的水平線上。我亦會把每天精選的繪本放在當眼的地方,讓他們隨手把書籍拿來閱讀,再加上我對個別書本的賣力推介,經過兩星期後,赫然驚見小吉自動自覺拿起書本來閱讀!看到這情況,我內心頓時感到無限的安慰!

    「腦」:把複雜程序拆細份

    孩子有意願做,也要看那件事是否太複雜,讓孩子腦袋超載?例如要協助年幼孩子學習如何洗頭,很多父母都會先做一次,然後讓孩子自行做一次,但由於太多程序,孩子往往都會掛一留萬。因此父母可以運用連扣法(Chaining)幫助孩子,把程序拆細,讓孩子逐步掌握。孩子有了成功感,自然更願意做好餘下的程序。返回「洗頭」這事件,洗頭可簡單分為:弄濕頭髮、加入洗髮精、按摩頭髮、沖水 4 個步驟。父母可先讓孩子完成第一步,其餘三步由父母代理,若見孩子已能掌握第一步,可循序漸進讓孩子嘗試餘下的步驟,直至孩子能完全掌握為止。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重覆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卓越因此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習慣。」要將來的孩子更為卓越,必須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只要配合適當的方法,孩子的自理能力必然提高,更為自律!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