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跟大家探討過2015年施政報告,而上星期三這份報告終於出爐,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他表示創新及科技可令經濟更多元化,提供更多研發的工作機會,以及提高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和增長,這一點確真是全球發展趨勢, 能夠「達標」的國家和地區將有助持續其全球競爭力。
從整份施政報告而言,創新及科技佔的篇幅比以往多,共有 10 個段落,相對金融、物流等範疇為多,反映政府在未來政策都可能加入更多與科技相關的元素,這無疑對業界和整個社會都是個好消息,問題是如何落實和執行?政府為創新及科技發展提供 5 個策略環境,包括為企業、科研機構及大學提供世界級的科技基建;為產、學、研持分者提供財政支援,將研發成果商品化;培育人才;加強與內地及其他地方在科技方面的合作;以及締造充滿活力的創新文化。
香港在研發方面的本地支出總額,已由 2001 年的 71 億元增至 2013 年的 156 億元,年均增長達 7%。從事研發人員的數目,亦於同期增長超過一倍。科學園現時已有近 500 間企業夥伴進駐,提供超過 1 萬個科技職位。當第三期於 2016 年全面投入運作後,科學園可容納超過 600 個企業夥伴。香港科技園公司已建議善用剩餘空地建設新的科研設施。至於財政支援方面,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為超過 4,200 個項目提供約 89 億元的資助。去年中政府已擴大基金的資助範圍,加強對下游研發和大學的支持,並在 9 月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鼓勵大學師生成立科技初創企業,將研發成果商品化。
筆者認為以上提及的措施或政策已經存在及有序地執行,是次施政報告只是將部分力度加大和給予更多資助,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驚喜,例如特首梁振英建議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 50 億元,並將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納入基金之內。政府亦正設立「企業支援計劃」,加強資助私營機構的研發項目。
正如筆者在早前文章估計, 特首梁振英期望正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專注領導,以及更有力的政策統籌, 做好官、產、學、研的協調工作。去年「數碼 21」資訊科技政策提出過政府會更廣泛使用感應器、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務和推動社會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政策能夠鞏固本港未來國際數碼城市地位。
最後一點是將會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筆者對這個選擇有些保留,為何選擇「九龍東」而不是其他地區,期望政府在這方面能夠提供更多數據去解說。筆者對於「智慧城市」的構思是絕對支持。
所謂「智慧城市」,是指通過在人力和社會資本,以及在交通和訊息通訊基礎設置上的投資來推動可持續經濟增長和高生活質量,並且通過參與式管理對一些資源及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城市也愈來愈突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例如歐盟啟動了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的Living Lab計劃,致力於圍繞市民需求將城市建設為各方共同參與的開放創新空間。
總結,從積極角度而言,是次施政報告可以形容為「四平八穩」,若從消極態度去看,則是「了無新意」。